丹麦研究:小孩住绿化地区愈耐 长大后可减低患精神病风险达55%
都市人多住在石屎森林,多点接触绿色大自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还可以令小孩子健康成长!有丹麦大学研究分析逾30年的国内数据,比较100万人的资料,发现如果小孩的居住地附近绿化环境多,他们住得愈久,他们长大后患上不同有关精神健康疾病的机会就会减低达55%。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昨日公布一份研究,指涉事科学家透露是次调查属现有最大规模,研究绿化环境与精神健康的关系。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研究人员透过对比自1985年至近年的卫星影像,以及近100名于1985至2003年期间出生的丹麦人的统计资料。
当地自1968年起,已有系统地整合每个人由出生至死亡的数据,当中纪录了每个人的精神健康资料、社会经济地位及居住地的转移。研究人员亦分析了绿化环境对16种不同的成人精神病的影响,发现邻近自然环境长大的人,他们长大后患上精神健康疾病的风险会大减,视乎其所患精神病,机率降幅由15%至55%不等,当中最明显的是愈接触得少绿化环境的人,酗酒问题愈严重。
领导此研究的生物学家恩格曼(Kristine Engemann)形容,小孩愈长时间接触大自然,成长后会出现精神问题的机会愈少。
美国列治文大学神经学家林伯特(Kelly Lambert)认为研究规模非常大,以往亦有同类研究,指绿化环境不足会增加人患情绪病及出现认知发展障碍的机会,但往往因为研究规模太小,令其他因素如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家族病历及都市化都会影响研究结果,例如比较富有的人对居住地区的选择较多,接触绿化地区的机会亦较大,令孩子成长时更有优势。而今次丹麦的研究具备更大的资料库,可令其他因素的影响减低,更突出绿化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林伯特又指,“我们不是说它像新药一样吃了就有效,但我们可知道,小孩多到公园走走总是有益的”。林伯特认为,绿化环境之所以有此成效,基于它会鼓励人有多点社交活动、运动及制造较少污染,而小孩亦可接触到较多样的微生物。
恩格曼指希望日后可研究不同类型的绿化如何影响精神健康,例如森林是否比公园有效、要在绿化环境中生活还是光住在绿化环境附近已经足够等问题。
(PNAS、NP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