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木3》即将推出全球老玩家劲期待!一文回顾90年代神作

撰文: 永高 胡剑威
出版:更新:

《莎木3》将于11月19日推出,这款注定只有90年代曾经玩过《莎木》、《莎木 2》的老玩家才会花钱购买支持的游戏,为何会令人如此不离不弃?甚至数年前听到铃木裕要集资开发《莎木3》会被感动得哭出来?本文就让我们从90年代社会氛围说到中国古文化、从铃木裕说到开发团队“Sega AM2”、从Dreamcast机能说到立体沙盒世界、从《Virtua Fighter》说到QTE系统、从70亿开发费用说到SEGA退出三分天下局面,一起细味《莎木》吸引力。(文:永高/编:胡剑威)

从90年代到长篇巨著

90年代,我们都很欠缺“故事”。这句话并非“90年代游戏没有RPG”的意思,而是那个年头大家还是很渴望故事的诞生,当年故事的数量并不如今天随意在网上都能找到个IP,甚或在社交媒体上每位用户都在提供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故事。《莎木》游戏制作总监铃木裕的野心,就是希望提供一个近似日本现代版的《大河剧》,又或香港《创世纪》的100集长剧一样,以史诗式篇幅去编撰一个游戏界从未出现过的著作。最初的《莎木》剧本原有16个章节,而1999年于Dreamcast推出的《莎木》只占故事篇幅的第一章“横须贺篇”,只是因为销量不佳加上制作费太昂贵,在2001年推出的《莎木2》才将第二章船上篇删减,并将第三章至第六章浓缩其中。换句话说,如果当年《莎木》大卖,是会一直推出共16款游戏续作至今,比《Final Fantasy》系列还要多。

《莎木》游戏制作总监铃木裕的野心,是编撰一个当时游戏界从未出现过的长篇巨著。

从选材到中国古文化

拥有撰写长篇巨著的决心,接著就是选材。《莎木》选择了一个非常吸引的题材--中国古文化。90年代的中国不似如今“大国崛起”,欧美人民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就算日本人也对中国充满幻想,因此应用了中国古文化元素,尤其是武术,将中国神秘一面带进游戏之中。除了《莎木2》中令大家非常心旷神怡的山村姑娘玲莎花,功夫也成为一大元素。男主角芭月凉利用柔术对抗终极Boss杀父仇人蓝帝,使用的正是中国武术,还有文武庙内大耍八极拳的红秀瑛,以及一众黑帮及NPC的打扮,都跟中华文化千丝万缕,就连即将推出的《莎木3》,也是以甚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名白鹿村、白沙及鸟舞)为舞台。

从Dreamcast到沙盒世界

为了呈现长篇史诗式震撼,铃木裕选择了以沙盒形式,即玩家可随意育成角色,类似开放世界的概念,而且还透过主机Dreamcast机能以全立体多边形建构游戏。当年拥有立体画面的游戏像《Sonic Adventure》或《Soul Calibur》等,都属于格斗游戏,以全3D开放世界来细说一个故事则前所未见。为了造出跟真实世界无异的主舞台横须贺,制作组花了大量功夫令虚拟环境贴近现实,除了天气有白画黄昏黑夜(黄昏甚至有光晕映照镜头),也会有雨和雪,街上走过的人会懂得撑起雨伞;到海边的话会看见海浪,岸边的海鸥伫立在旁,当有人走近会懂得飞走,这些效果都是当年同类游戏无可比拟的。

将《莎木》主舞台横须贺做到跟真实世界无异,制作小组花了大量功夫。

从开放世界到小玩意

除了环境,要做到真正开放世界观感,细节最为重要。游戏中除了有各式各样的NPC,玩家可以跟他们闲聊,从对话中找到主线故事的线索以外,更可以在游戏中做尽各种主线以外的琐碎事,例如进入机铺打机、玩弹珠机、在自动售卖机上买汽水、在街上抽扭蛋、赌大细、夹树叶、晒书、搬货……这种将现实中的小玩意尽力地放进游戏中,对当时的玩家来说绝对是新鲜感爆棚,成为了游戏最大吸引力。往后推出的如《GTA3》(2001)、《龙如》(2005),都是将这种元素不断延伸,并发扬光大。

中国武术成为游戏中一大元素。男主角芭月凉利用柔术对抗终极Boss杀父仇人蓝帝,使用的正是中国武术。

从铃木裕到《Virtua Fighter》

上文提到华丽的武术战斗,其实主要是来自铃木裕在SEGA组成特别为《莎木》而设的开发团队“Sega AM2”,当中有不少之前是开发《Virtua Fighter》的技术人员,其实在《莎木》开发的最初,铃木裕是以抱著制作《Virtua Fighter RPG》来搜集资料,直至到访中国取材后才有了《莎木》的宏大构思,并改组成“Project Berkley”,将游戏正式命名为《莎木》。也因此我们在游玩中可以感受到战斗系统有不少《Virtua Fighter》影子,而且系统相当成熟。当年看著游戏中很多即时演算跟头目的决战,那些流畅而有根有据的功夫动作,加上电影式的镜头调度,无不叫玩家看得耳晕目眩,万般倾心。

从“Sega AM2”到QTE系统

不过铃木裕对《莎木》的定位却既非格斗游戏也非RPG,而是自创称为“Full Reactive Eyes Entertainment”的游戏类型,简称“FREE”,中文可译作“全视角方位均可提供反应的娱乐”,事实上游玩过程也如是,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格斗系统外,还有首次引入的“Quick Time Event”系统,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QTE”。当时游戏每当播放动画影片又或一些追逐场口时,便会出现“QTE”提供互动,玩家需要在限时内给与反应,否则便不能通关,这种玩法在后来Capcom的《Biohazard 4》以及Monica Studio的《God Of War》也有使用,原祖正是来自《莎木》。

很多《莎木》玩家也心系这只人见人爱小猫猫。

从70亿到SEGA退出

史诗式长篇故事、立体建构的开放世界、每个NPC也可以互动、各式各样的小游戏、圆熟的格斗系统、动画可作互动的“QTE”系统、还有收录数量可推出十张CD唱片的背景音乐……要达成这么多破格创新元素,需要史无前例的技术开发费用,除了游戏画面、动作、解谜等部份,单是每个NPC已经有一个独立的模组、配音以及路线日程,工序与细节的繁重前所未有,这些都在官方攻略本中被记录下来。

为了要做到这史无前例的一步,1999年推出的《莎木》用了接近50亿日元天文数字资金开发,成为当年健力士世界纪录中“史上最高开发费用的游戏”,直到2008年Rockstars推出《GTA 4》才被打破,足足相隔了近十年时间,可想而知《莎木》在开发规模上走得有多前。续作《莎木2》虽然已控制了成本,也使用了近20亿的开发费用,两款游戏合共耗资70亿,这是以今日的指标依然觉得跨张之数目。不过也因为成本和收益平衡控制不佳,促使SEGA站不住脚、逼使Dreamcast停产、最后永久退出主机开发市场……日本厂商SONY、SEGA、任天堂三分天下、分庭抗礼的时代,正式划上句号。

+2

后记:

自2001年推出《莎木2》至今,老玩家们苦等18个年头,铃木裕最终在SEGA首肯、SCE支援、Kickstarter集资下,开发并推出《莎木3》,让大家延续芭月凉与玲莎花一同在中国冒险的故事,与宿敌蓝帝展开最终对决,为父报仇。全球不少玩家都对《莎木》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其中香港玩家的情意结更为浓厚,只因当年《莎木2》的背景正是香港,看著“咏黄街”霓虹亮透晚上,车水马龙繁华盛世。90年代的香港或已不复再,我们除了在虚拟世界中回味昔日星光灿烂之余,更期望当年玩过的老玩家都未忘初心,于现实中更团结地活于当下,在未来建构更美好的光辉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