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玩具反斗城撑不住破产 日本娱乐王国Bandai弹起因为…

撰文: 郭文德
出版:更新:

传媒将日本万代(Bandai)股价上升与在9月中美国玩具反斗城(Toys"R"Us)申请破产保护对比,试图突显玩具反斗城没有创立自家品牌的弊病。
万代在本财政年度营业利润达632亿日圆,表现固然较玩具反斗城优胜,然而两者始终分属零售、制作两个不同玩具产业链环节,若想真正了解万代经验对整个玩具业有何启示,得从其发迹过程说起……

万代南梦宫(Bandai Namco)始于退伍军人山科直治工作的杂货店“中山产业社”,后来他在大阪的玩具业务,中山产业社在1946年改名为万代产业,1947年开设东京分店,到1950年7月5日山科于东京浅草开办“万代屋”玩具商店,正式成为独立企业。

早期的万代屋与玩具反斗城一样是从事玩具批发分销,但山科发现外来进货质量难有保证后,毅然决定将万代转型为制造商,主力生产铁皮玩具。1961年万代屋改名作Bandai,1963年成立运输分公司,并派员进驻纽约,展开美国等地海外销售。

Bandai善于抓紧商机,将受欢迎品牌据为己有,机动战士高达正是最佳例子。(视觉中国)

67年老字号 生产玩具到收购品牌

此时,影视动画作品开始流行,品牌角色玩具陆续出现。日本玩具业界起初对此兴趣不大,厂商习惯生产无授权品牌背景的“纯玩”。随着各种角色玩具陆续畅销,包括万代在内的多家厂商纷纷改变策略积极争取品牌授权,短期来看确实获利甚丰。不过,业界当时无法看清依赖外围品牌存在的风险。因为影视动画一旦收视不佳或结束播放,代表相关产品很大机会滞销。万代亦曾一度陷入破产危机。

经历失败,万代加强控制相关品牌,1971年设立子公司Popy专门负责角色玩具,代工系列包括《幪面超人》(Kamen Rider)、《铁甲万能侠》(Mazinger Z)及《宇宙战舰大和号》(Space Cruiser Yamato)等,同时以万代为首的授权玩具厂商也干预相关品牌,尝试在节目企划阶段参与讨论,提出商品化建议。

1980年代万代面对少子化趋势及电子娱乐兴起,将业务扩展到文具、零食、音乐等非传统玩具娱乐领域,将受欢迎品牌收购据为己有。2005年万代与电玩厂商南梦宫(Namco)合并改组成为万代南梦宫后,本年9月初看上制作大热动画《少女与战车》(Girls und Panzer)的Actas,全资收购为子公司。

万代公司旗下业务已经超越玩具模型,成为娱乐品牌大宗。(视觉中国)

商业触觉抓先机 在地创新保前进

身为文创活动顾问的叶锦龙指出,万代公司的成功关键主要有三点:一是擅长以国际化、在地化手法经营,以《高达》系列最为成功。

二是洞烛机先、紧抓商机,预早攻入即将崛起的衍生市场。综观万代南梦宫集团旗下公司及相关企业名单,可以看到它的业务范围广阔:影视动画、模型玩具、电子游戏、音乐唱片、印刷出版及主题公园,甚至物流运输、专事版权管理及餐厅等。

三是既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亦敢于发展各种创新计划。今年7月开幕的东京新宿VR ZONE SHINJUKU,是由万代南宫梦与任天堂(Nintendo)、宏达国际电子(HTC)及微星科技(MSI)等厂商合力建设。万代更于10月宣布与IBM、VAIO两大电脑科技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慧制造曾在《高达》系列出现的球形宠物机器人“哈啰”(Halo)。

Bandai从玩具商店起家,并逐步开拓影视动画、电子游戏、虚拟乐园等业务,建立娱乐品牌王国。(视觉中国)

微笑曲线求增值 超越组装创品牌

万代的经验,同时也是“微笑曲线”理论的典型案例。该理论是台湾宏碁(Acer)集团创办人兼前董事长施振荣提出的企业竞争战略。这种附加价值曲线横轴从左而右反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纵轴则代表各部分的附加价值高低,而玩具模型业与其他大部分行业一样,上游的内容创意、品牌运营属于进入障碍较高的部分,中游零件制作、加工组装相对而言入行门槛较低,去到下游零售分销的附加价值又再度回升,其附加价值曲线呈现一副状似微笑的外貌,故名为“微笑曲线”。

上文节录自第81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0月9日),原文题为〈娱乐王国Bandai的生存之道〉,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