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大幅加价并非摆脱财困出路

撰文: 郭文德
出版:更新: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在星期五(3月17日)讨论“专营巴士营办商的加价申请”议程,运输及物流局、运输署提交的文件显示,龙运巴士、九龙巴士、新大屿山巴士、新世界第一巴士、城巴(专营权一)及城巴(专营权二)六家现有专营巴士营办商,无一例外地在去年提出加价申请。其中龙运申请加幅为8.5%,九巴及屿巴分别为9.5%及9.8%,新巴与城巴(一)则希望所有路线票价划一调高2元。余下的城巴(二)自1997年开始营运以来未调整过票价,但今次就有意将日常和通宵服务路线票价提高23%,至于机场服务路线更打算加价一半之多。

根据《公共巴士服务条例》规定,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以厘定公共巴士服务专营公司的“车费等级表”与“最高增加率”。按照2006年设立的“再经修订的考虑多方面因素做法”机制,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考虑因素一般包括:巴士公司营运业绩、市场预测、合理回报、服务质量、市民的接受程度和负担能力,以及“票价调整幅度方程式”的运算结果。该方程式是在政府统计处公布的同期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數、综合消费物价指數变动幅度平均值上,再减去一半旨在鼓励巴士公司提高其效率的“生产力增幅”项目,后者目前被设定为同比加0.3%,而不少营办商今次申请加价的幅度要高于运算结果。

从2006年推行机制以来,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累计升幅约为52.8%,其间九巴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2013年3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五次加价平均累计21.2%,城巴(一)于2008年6月、2019年1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四次加价平均累计25.5%,新巴于2008年6月、2019年1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四次加价平均累计29.2%,屿巴于2008年6月、2021年4月两次加价平均累计17.7%,龙运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两次加价平均累计8.4%。除了2008年时的屿巴加价外,皆未出现加价高于物价升幅情况。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立法会文件)

加价减线未必扭转亏蚀

当局最新文件提到现时本港专营巴士经营环境艰难,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乘客人次普遍低于先前十年平均数字,加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就乘客的竞争、工资及燃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多数巴士营办商最近两个财政年度俱录得高额亏损。就算是唯一见到帐面盈利的九巴公司,其传讯及公共事务部主管简学悕也在电台节目表示,公司业绩如不计及政府补贴实际仍会出现赤字。财务窘态构成了几家巴士公司今次主要的申请加价理由,即使是声称想追回过去多年通胀升幅的城巴(二),其财务报表亦显示它是订价机制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资料来源:各巴士公司的披露文件,注:屿巴2014年前从缺,新巴、城巴2020年财政年度计算改制)

不过,加价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巴士公司脱离财困,这点其实不无疑问。譬如上一轮巴士车费加价发生在2021年4月,结果却是同年九巴盈余收缩近半、屿巴亏损暴增八倍,而余下的城巴(一)、新巴则透过改动财政年度结算日子减弱了其对帐目影响。再之前城巴(一)、新巴在2019年加价后,同个财政年度亦因遇上疫情侵袭,导致它们亏损以倍数计扩大,甚至曾经尝试以此为由再度申请加价被拒。还有2013年3月九巴车费加价4.9%,也一样未能够扭转亏损状态,同年车费收入上升仅得4.3%;倒是它在来年路线调整正面效果更加明显,直接让其业务顺利转亏为盈至今。

(资料来源:运输资料年报)

另一方面,路线调整不一定限于裁汰旧有班次才能改善财务状况。前述九巴2014年营办路线数目由392条减为370条后,同年它的业务确实由亏损1241万港元变为大赚2亿港元盈利,可是龙运巴士于2015年营办路线数目从19条增至23条,同样也伴随着盈利由3,463万港元上扬八成至6,296万的成绩。当然,路线的增减与分配具体影响如何,必定视乎它们的经过地区、乘客构成与营运情况,这些问题只有政府当局与巴士公司掌握充足资讯来进行讨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宏观数据已经反映单靠加价、减线,难以保证达到减少亏蚀、增加盈利效果,毕竟乘客大可选择乘搭其他交通工具。

贵票或更难跟铁路抢客

说到乘客,公共巴士近年给予社会大众的印象都是被铁路抢夺客源,尤其政府扶植铁路发展的策略更是助长了它的衰落。有关说法不能说是错误,但要知道巴士乘客人次于疫情前继续有着稳定增长,客源在2010年到2019年间都在持续扩张,除了新巴以外四家公司乘客人次均见上升,当中九巴、龙运、屿巴乘客人次的升幅分别达8.04%、55.7%、84.9%;尽管铁路乘客的16.2%升幅大于整体巴士乘客的8.4%近倍,然而它们皆高于同期全港人口升幅的6.6%,加上铁路工程项目多有延期劣迹,这样看来要说巴士没有生存空间,现时恐怕还是言之尚早。

最后,市民负担能力虽然总被视作决定车费加减一大要项,但往往又只用来单向判断个别公共交通工具订价水平。交叉比对相关统计数字,可以发现2016年至2019年间,正是本港家庭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增速高于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日子,而撇除受政治运动影响的2019年外,这期间亦系铁路乘客人次升幅进一步地抛离巴士的时候。事实上不少市民之所以选择巴士,原因便是在于它们票价水平低于铁路,所以收入上升难免亦削减了他们继续乘搭的意愿。由此角度来看,巴士公司申请加价无异于拉近与铁路的价差,后果弄不好是釜底抽薪、杀鸡取卵,似乎有需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