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公用事业贵乎专注本业 政府须做好把关工作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公用事业一向备受关注,因其营运优劣与民生息息相关。港铁几乎每个月也有故障,影响百万计乘客,而电费飙升令市民叫苦,但“独市”下大家根本无得拣,即使亏蚀中的巴士公司申请加价,坊间也会有质疑声音。广大市民最基本期望,是政府设立公平良好机制,监察各大公用事业做好本业,然而新一年首周,元旦起两电正式加价约20%至45%,然后有新巴将军澳翻车困31乘客,再有港铁观塘线故障服务受阻近一小时,当局真的有做好把关工作吗?

来稿作者:徐毅兴

“一铁两电三巴”是市民最耳熟能详的公用事业,近期受到批评最多的是两电,皆因政府2018年新订立的《管制计划协议》不似预期,中电与港灯仍可因应燃料费价格变动而加价,毋须经政府审批,造成今日局面。更值得深思的是,两电在准许回报率8%确保稳赚下,有否做好本业?其中中电去年一单屯元天大停电事故,已经显示其一直标榜的99%以上供电可靠度“招牌”,有点不堪一击;最近中电向城规会申请将葵涌变电站,重建为一幢21层高的数据中心及变电站,总楼面约48.4万平方呎,亦备受批评,被指不务正业,胡乱“踩过界”。

中电声称有关改建数据中心计划符合政府提倡的“一地多用”原则,但根据2021年及2022年中期年报,其变电站由15,441个(包括副变电站)增至15,517个,短短一年多了76个,如果今次改建方案获批,这个新业务一旦“得手”,随时可成为其非本业的重大收入来源。不过,脱离本业的赚钱大计,往往最容易损手,去年中电就因为在澳大利亚能源对冲合约输80亿元,累公司上半年总亏损48.55亿元,多年前“中电数码”搞宽频业务,也是失败收场。虽然两电是上市公司,但笔者认为,政府在其非管制计划协议业务上,应要有更多介入,以确保其供电业务得以维持稳定,这对广大老百姓以致市场公平原则尤关重要。

公用事业应专注核心业务

历史告诉我们,公用事业一旦分心旁枝业务,很大机会影响核心业务的质素,港铁就是一个好例子。港铁与两电有点类似,两者都在政府直接或间接助长下,拥有垄断优势,港铁没有准许回报率,却有被嘲为“只加不减”的票价调整机制,更频频获政府批予车站上盖发展权,在非本业上越赚越多,犹如变成一间地产巨企。

可是港铁在车务方面,质素却每况愈下,新线超支延误不绝外,远的不说,去年11月车门飞脱意外、12月有将军澳线有车钩缓冲器松开的严重事故,日前观塘线又在繁忙时间发生信号故障。港铁的不务正业,路人皆见,但在铁路为主轴、没有其他铁路公司竞争下,每次事故后逾百万乘客仍是要靠港铁出行。政府要制衡港铁比较难,因政府是港铁大股东,笔者建议可在上盖物业发展权方面尽量收紧,加入与车务质素相关的附带条件,再在下次检讨票价机制时“加辣”,或有望令其重新专注本业。

相比之下,三间巴士公司在专注本业方面,一定比一铁两电好得多。大屿山巴士、新巴及城巴、九巴都因疫情而亏蚀,故早前先后申请加价,现仍待政府审批,因三者主要收入就是车资,旁枝业务少得可怜,例如九巴,不计车身及车站广告,顶多是卖巴士模型及一些附属产品,即使曾向政府申请在交通交汇处开小卖店,也不获批准。笔者认为,当局要加强监察的是其实是巴士意外率方面,持续亏蚀会否导致车长人手不足、工时太长等问题,关乎乘客安全,必须认真检视,谨慎处理。

无论如何,新一届政府搞好通关复常之余,最贴身最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公用事业,当局也务必做好监管责任,应纠正的要尽快出手,应审批的加速处理,持同一把尺,确保交通运作安全畅顺,供电稳定,市民日常生活安心,方是长期的关键任务。

作者徐毅兴是任职跨国企业的八十后工程师,对城市规划、旧区重建犹感兴趣。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