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突围.三|独家对话肖耿:港深合作顶层设计需要“破冰”

撰文: 杨滢玮
出版:更新:

从一枚港币出发,推导到离岸市场体系的未来,再及粤港合作建设“特区中的特区”,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的理论研究“正本清源”,梳理香港发展瓶颈与机遇所在。

但是,从理论到现实并不顺利。回归25年,香港与内地城市的合作屡屡碰壁,单是20年都未能打好地基的落马洲河套,足以折射出“区隔思维”。“我们没有想通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肖耿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试点方案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反忽视“软基建”——制度设计;而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若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结合数字化技术探索“制度创新”,会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监管都是以‘属地原则’为准,这个概念根深蒂固,例如一块地过了深圳河,那就归深圳管。但是在数字经济的趋势下,我们要解放思想。”肖耿说,应以数字化技术,设计香港制度气泡,将打破“边界”的限制,转变为对“市场主体”的精准监管,“例如,香港的机构虽然在深圳运作,可以归香港金管局、香港证监会来管。”

“监管是什么?我过去在香港证监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所谓的‘监管’就是监管机构索取‘资料’,因为监管机构需要知道你的动向。现在无论是报表还是日常运作,资料都‘数字化’了。”肖耿强调,新技术之下,物理位置相对而言不重要:“无论机构在香港的IFC(国际金融中心)还是深圳的IFC,那都是IFC!香港企业的资料还是交给香港的监管机构,按香港的法律制度去监管,不会交给深圳,跨境监管也就变得有可能。”

制度气泡虽具有突破性,但仍有瓶颈......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9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5月30日)《跨境合作顶层设计需要“破冰”》。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