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倡从史地、文学推进国情教育 目标是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之际,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再次提上议程,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早前表示会持续加大力度支援学校全面开展国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和正面的价值观。面对政治高气压,如今的社会气氛显然不会再酝酿出一场反国教运动,但无法否认,不少人对此仍抱有疑虑:到底国民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
“香港国民教育的目标只是国民身份认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香港大学前副校长、香港珠海学院校长李焯芬,曾于2011年出任课程发展议会辖下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主席,以及2012年担任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副主席;他由始至终深信应该透过地理、历史、文学等文化教育让学生重新认识国家、重塑身份认同,但随着2012年反国教运动的爆发,他的宏愿至今仍未完成。
“重要的不是名字,而是内容。”李焯芬指出,很多国家都没有国民教育这一科,但是丝毫不会减少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了解,“我在美国的时候,发现每家每户都挂国旗,”除此之外,学生每天早上上课前,都会唱国歌,宣誓效忠国家。也从来不会有人觉得,这样会让美国的年轻人丧失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因为培养这种能力,才是是国民教育真正的目的,“名字只是一个代号,重要的是做好内容,真正让学生在课程中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山川地理有所认识,当他们对国家有足够的了解,感情就油然而生。”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2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4月11日)《与“国教推手”李焯芬对话:勿把误解国家的遗憾留给下一代》。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