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廿五年 国民教育命途多舛
过去二十五年,香港国民教育的推行命途多舛。根据内地学者吴鹏所撰《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路径分析》,理想的“国民教育”理应包括三大内容:巩固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构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国公民的身份认同;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的核心要义在于“国家认同”,但偏偏,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香港的国民教育经历了艰苦历程。
2002年,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才将“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为关键项目,鼓励学校将其纳入课程规划,并提出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包括国民身份认同在内的价值观和态度——但至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香港并发表讲话强调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国民教育后,特区政府于2010年才在《施政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在中小学设立独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创建起国民身份认同,唯及后的咨询过程引起轩然大波,酿成2012年反国教运动。
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率先于2011年建议发展小一至中六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并自5月5日起就学科课程和推行细则展开为期四个月的咨询;而教育局则于翌年4月公布《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容许中小学在三年“开展期”内以循序渐进方式推行;至梁振英就任特首后更成立“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以在“开展期”内就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推行向教育局提供意见,并检视与国情相关参考教材。不过,由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向全港中小学派发《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育手册》的个别内容引起极大争议,被指过分吹捧中国共产党,结果引发由学生组织“学民思潮”主导的反国教运动,要求当局撤回国民教育科,导致《课程指引》被搁置,即国民教育暂被腰斩。
时任德育及国民教育专责委员会主席和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委员会主席的李焯芬,深信应该透过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重新认识国家,但他万万想不到,《课程指引》一经发布就遭到反对,更被标签为“政治洗脑”及“奴化教育”。他至今仍然坚持,“国民教育本质上是历史文化教育,课程的五大范畴,大部份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并没有政治取向。”
十年过去,到底怎样的国民教育,才能让香港人与中国心重新“邂逅”?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2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4月11日)《从港英殖民到主权回归 香港人与中国心的错过和邂逅》。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