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向英文倾斜 扭曲“两文三语”政策原意?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两文三语:香港语文教育政策研究》(下称为《语文研究》)提到,“优良的英文能力对于维持香港在国际间的竞争优势必不可少。”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港人若能掌握英文这一“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便能减低跨国沟通成本,城市亦会更加“国际化”。在香港,上至精英阶层、下至普罗百姓大多十分崇尚英文,认为这是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身份象征,而特区政府的教育资源也明显向英文倾斜。

相关文章:

英文被塑造成“精英语言” 谁令中文“低人一等”?

英文传播无远弗届 推崇之余如何保护自身文化价值?

荷兰社会学家亚伯拉姆·德·斯瓦安(Abram de Swaan)提出“全球语言体系”金字塔,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四类:外围语言、中心语言、超中心语言和极中心语言,其中英文作为“极中心语言”,稳坐于金字塔上端,是世界各地通用的国际语言。它就像“国际货币”美元,具备极强的“互联网外部性”,主导着国际间的文化和经贸交流,而很多国家和地区仿佛只要能以英文与发达国家来往,就能享有更美好的未来。

香港便深陷这种“英文化等同国际化”的迷思。本来应该是“中英兼擅”的两文三语政策,又为何发展成英文长期“凌驾”于中文?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89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11月1日)《“国际化”迷思构成“英文霸权”》。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89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

香港人的语言漂流记—— “两文三语”变“重英轻中”

立法会提名期展开 三大看点呈现选举新气象

日本汽车工业转型给香港产业改革的重要一课

美军驻台成令箭 蔡英文放胆玩起大话啤

房地产税为时不远 四大关键问题待解

能源价格居高不下 美国忧心通胀却难作为

苹果私隐政策见效 追踪广告模式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