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标准不一、指引不清——长者应否接种新冠疫苗?

撰文: 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计划上月底展开,本港10日内有三名曾经接种科兴疫苗人士死亡,分别为63岁的严重冠心病男性患者,55岁急性中风的女性长期病患,以及71岁无大病历男子。政府专家委员会周一(3月8日)强调,首两宗个案与疫苗接种并无直接关系,后者则有待详细解剖报告才能判断。不过,市民早已惴惴不安,不知长者及长期病患到底应否接种,加上香港接种安排有别于内地及澳门,不但没有限制60岁以上人士接种,甚至鼓励他们优先参与,而且至今未如新加坡般提供不宜接种人群指引,难免令市民诚惶诚恐。

内地澳门不准VS香港优先接种

内地对于接种疫苗对象有明确要求。在《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中,限制科兴、国药的三款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18-59岁之间的成人”,在“接种禁忌”一栏中,写明由于已开展的临床实验数据有限,18岁以下、60岁以上人群、孕妇、严重慢性疾病者等,均不属是次接种范围;但这并非严禁长者接种疫苗,国家卫健委曾表示会因应防控需要,逐渐将接种人群扩大。

另外,不同城市纷纷制订特定病患接种指引,例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于年初发布《糖尿病患者新冠疫苗预防接种指引(第一版)》,详细列明透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空腹血糖≤13.9mmol/L的患者可正常接种疫苗,但目前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痊愈未满2周的患者,则建议暂缓接种。

至于澳门,虽然划定三类优先接种群组,包括前线医护人员、保安部队人员及职业高危群组,但当中并不包括60岁以上长者。澳门当局强调,据国家药监局,澳门购入的国药疫苗,接种年龄范围为18-59岁,故60岁以上人士须经评估才考虑接种;后来据欧盟药监局,新一批mRNA疫苗适用于16岁以上人士且无年龄上限,所以目前已经开放予长者预约接种。

香港有别于内地和澳门,建议优先为高危组别等接种疫苗,当中包括60岁以上人士。(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从内地和澳门安排可见,主要根据疫苗临床实验数据,判定60岁以上人士或特定病患是否适合接种。不过,香港的考量有别于两地。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辖下两个科学委员会及政府抗疫专家顾问,都建议应优先为在感染新冠肺炎后可能出现严重情况或死亡的高危组别、具较高风险可能接触新冠病毒并在感染后将病毒传染予易受感染和体弱者的组别,以及对维持社会必要运作尤其重要的人士接种疫苗,当中包括60岁以上人士,甚至包括部份长期病患。

科兴疫苗是否安全?

以科兴疫苗为例,内地60岁及以上长者不属接种范围,但在香港却成优先接种人群——新冠疫苗临床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共同召集人孔繁毅就此解释,长者感染风险高,故将其列入优先群组,而据多地三期临床数据,尽管长者人数少,但数据显示是有效用及安全性的。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会逐渐退化,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也会减少,且多为长期病患者。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本来也显示,长者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甚至死亡。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分析,本港疫情中,60岁以上感染者的死亡率高达6.27%,是60岁以下的105倍(0.06%),且第三波疫情的死亡个案均为60岁以上感染者。

事实上,各国展开疫苗接种计划期间,也有很多出现长者接种后死亡的个案,当中涉及多款科兴以外的疫苗。西班牙一间养老院中,有9人接种首剂疫苗后死亡。比利时联邦药品和健康产品机构称,有14人接种疫苗后死亡, 据《布鲁塞尔时报》,所有死者都为70以上长者。挪威药品管理局公布有13宗接种首剂辉瑞疫苗后死亡个案,均为高龄、虚弱或患病长者。挪威药品管理局首席医师指,据报告显示,mRNA疫苗常见的发烧等副作用或是导致体弱长者死亡的原因,疫苗风险很小,在极少数情况下其副作用或会加重长者病情。

在内地,60岁以上人士不属科兴疫苗的接种范围。(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安排不一实属正常?

心脏专科医生李树坚接受《香港01》查询,认为各地疫苗接种安排不一,事源各有考虑,如内地、澳门疫情逐渐受控,便可采取保守方式规划接种安排,而本港疫情反复不稳,故将长者列入优先接种群组的考量并无不妥。他举例指,就像药品临床试验,基于对安全及道德伦理,长者和长期病患比例较少;若真的全民接种疫苗,死亡率最高的也是这类群体。

无可否认,香港的安排并非独例,例如每天仍有多达5,800宗新增确诊个案的英国,便是将70岁以上长者、安养院住客列入四大优先接种族群中前两位。但“尴尬”的是,如果各地政府皆以防控疫情作为主要考量,这便需要更多人群参与接种,但若当中囊括体弱长者,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较多副作用甚至死亡个案,届时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公众信心。

再者,判定长者应否优先接种疫苗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究竟是疫苗的临床实验数据,还是当地疫情防控策略?前者固然有参与实验长者本就较少的先天缺陷,但后者的具体指标又是什么?例如香港,尽管疫情长期未能“清零”,但目前每天大多新增个位数案例,远远未及英国般严峻,那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到底应该采取保守还是风险较大的全民接种策略?就算港府防控心切,决心采取较为进取的接种策略,又可否仿效北京或新加坡,制订特定病患的接种指引,例如指明患糖尿病、血小板低、免疫系统有问题、曾移植肝肾人士不宜接种?

如何走出疫苗恐慌?

这仿佛陷入两难,长者免疫力低下,需疫苗保护,但同时,疫苗的副作用也有机会对健康状况不佳的长者造成影响。李树坚重申,长者及严重病患的死亡率本身就高于常人,惟平日鲜少会被关注,而公众本身就对疫苗存疑,故会更加关注死亡个案。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临床数据,接种过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死亡的案例宗数极低。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亦指,香港每日约有140人死亡,故大规模接种疫苗后出现的死亡个案,未必与疫苗有关。

放眼世界,同样如是。据英国国民保健署,在接种的1,500万人中,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案例共273个,即约每5.5万人中有一个。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表示,全国已有2,650万人接种疫苗,共录得1,170宗注射疫苗后死亡个案,即是每十万接种者中有三名死亡个案,当中多数有基础疾病,惟暂无证据表明与疫苗直接相关。

政府鼓励全民参与的疫苗接种计划,并把长者列入高等风险的优先接种组别,却没有在接种前为长者提供足够的评估服务。(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截至3月8日,本港共有约10.3万人接种首剂新冠疫苗,当中约10.1万人接种科兴疫苗,约2,100名接种BioNTech疫苗。截至3月6日,卫生署共接获16宗主要为疲倦、头痛等的非严重异常事件,以及45宗住院非预期和严重事件。而3月7日共出现8人接种后不适送院个案,当中6人接种科兴疫苗,2人接种BioNTech疫苗。有人粗略计算,香港接种疫苗死亡率为0.003%,高于全球的0.00013%,但专家委员会共同召集人孔繁毅回应称,3宗死亡个案未证明与疫苗有直接关系,故不应如此计算,且目前接种时间太短,数据太少,更加不可以此比较。

只靠医生不实际

特区政府基于疫情防控,推出鼓励全民参与的疫苗接种计划,并把长者列入高等风险的优先接种组别。但问题是,谁能够帮助长者分析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到底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本港第一宗涉及注射科兴疫苗后死亡案例发生的后一日,便有200名市民取消科兴疫苗的预约,第二宗死亡个案后,接种科兴疫苗的单日人数从逾万人跌至8,000多人。但同时,查询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种的市民亦有增加,可见市民急迫地需要帮助。

澳门卫生局局长李展润表示,优先接种对象中包含超过60岁的人士,故当局要求该年龄段人士在预约后,接受10-15分钟的健康评估,包括量血压、病史审查等,评估符合要求才可接种。上文也指出,北京对各类病情能否接种疫苗作出了官方的、详细的指引。

反观香港,目前仍然未有安排。况且,目前本港的接种前评估属自愿性质,也没有安排足够医护人员为市民进行现场评估。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批评,由市民自行衡量慢性病是否稳定,是不可靠且不切实际的。不过,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副会长林纬逊则认为,若要求接种中心的医护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的病情,是“要求过高”,且做法不公;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也说,接种中心仅有两名驻场医生负责急救,以每日接种2,000人为例,规模近大型专科门诊,若一一为病患进行评估,实无足够医生当值。

接种中心欠缺人手,无法为接种人士,尤其是长者提供评估服务。(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是时候调动专职医疗人员

这不无道理,若大量调动医护去往接种中心,本就爆煲的公院,岂非要因此瘫痪?

曾有医生建议长者及长期病患,在接种前应咨询家庭医生。老人科专科医生陈汉威对《香港01》指出,长者看到新闻后会担忧,甚至会临阵退缩。但同时,大家亦应看到65岁以上长期病患在感染后患重症的风险也相当高。他亦表示,近来有很多病患都会前来咨询自己是否适合接种,他会根据“老友记”们的病情稳定度,以及生活习惯来给出建议,如本身经常会出门的患者,病情又控制得很好,则建议接种;若长期病症一直都反反复复的患者,则不建议其本人接种,但同时会建议与其密切接触的家人接种疫苗。

找医生咨询自然是最佳做法,然而,本港基层医疗一直形同虚设,基层长者又怎会有咨询家庭医生的习惯?那么,这些长者又该向谁求助?

派大批医护驻场接种中心,实在不切实际,但也正是暴露了本港医疗顽疾——高度倚赖医院和医生。事实上,基层医疗在此时本该发挥作用,例如各类专职医疗人员、社福组织,地区团体,都可分别帮助传达接种指引,与长者沟通,分析其医疗报告并详细询问,最终帮患者判断是否适合接种疫苗。香港的医生合共约1.2万人,当中逾半为政府难以调动的私家医生。公共卫生更不可能事事依靠医生处理,基层医疗网络中的地区康健中心、社区组织等都应被调动起来,帮手抗疫的各个环节,否则,基层医疗便是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