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2021|新加坡预算案扶贫、加税、举债 陈茂波真学不来?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于下周三(2月24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由于他被视为下任特首的热门人选,预算案自然也被看高一线,但据闻应急措施乏力、结构改革欠奉、长远发展无影。无独有偶,在邻近的新加坡,盛传将于明年接替李显龙出任第四代领导核心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昨日(2月16日)也以“携手同心,越战越勇”为题发表《财政预算案》,但他无惧财赤压力,一方面动用储备精准扶贫扶困,另方面继续放眼未来推动转型,长远计划开征新税及发行国债,让世代国民公平摊分国家财政责任。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前瞻视野和该做就做,更加凸显特区政府的保守短视和畏首畏尾,财爷若想更上一层楼,还得向星洲好好学习!
以“全民共富”为原则
和香港经济规模相近、发展水平相若的新加坡,每年刚好比香港提早一周公布《财政预算案》,难免被拿来互相比较。星洲向来最令港人羡慕的,是当局以“全民共富”原则作为公共财政的最大考量,既积极透过“财富再分配”消除经济发展造成的差异,致力令所有国民共享国家繁荣成果,又重视未来挑战,能够按部就班规划人才战略、土地储备和产业部署,时刻为社会转型做好准备;就算当局曾经数度以“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名义向所有成年国民直接派钱,也是将之与“扶持基层”挂钩,为不同阶层派发不同金额,使贫者多得、富者少得。
刚刚公布的《新加坡财政预算案2021》同样“不负所望”,即使面对财赤,该花费的仍然大胆花,该征收的也继续大胆收。当中包括三大亮点。
贫者多助,富者少助
首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已经逐步重启经济新加坡,也把援助计划从“广泛协助”转向“精准帮助”,例如拨出110亿元(新加坡币,下同),除了疫苗接种和追踪病患之外,特别为受疫情重创的航空、旅游、零售、餐饮、文化艺术和建筑环境等行业提供额外补助,再为失业或被迫放无薪假连续三个月人士提供每月500元至700元的特别援助,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会以“贫者多得,富者少得”为原则获得不同程度的生活补助,诸如组屋杂费回扣、小型商贩礼券;除此之外,当局还把抗疫重点从“防控疫情”转向“重组转型”,将于未来三年拨出240亿元,把握区域及全球市场机遇,推动商区创新、协助企业转型、重新设计工种、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为了应对公共财政负担,长远计划提高税收,但鉴于经济低迷,原定由2021年开始提高的消费税延迟至明年展开,不过政府仍会拨款60亿元协助国民抵销税项上涨的影响,预计能够帮助多数住户抵销至少五年增幅,而低收入家庭则可望抵销10年,同样是“贫者多助,富者少助”;与此同时,由于网购炙热,当局将于2023年征收“网购税”,冀令海外公司和当地企业公平竞争。
最后,继续放眼可持续发展——当局将会制定“国家重大建设借贷法令”(Significant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Loan Act,简称SINGA),发行最多900亿元债券,用以资助长期而大型得基础建设项目,好让世代公平分摊国家财政责任;另外,为了改善环境污染、发展绿色计划,即日提高汽车燃油税,又减低使用电动车成本,预计至2030年将有6万个充电点(注:香港当下只有1200个)。
世代共同承担国家责任
盛传将于明年接替李显龙出任新加坡第四代领导核心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预计,今年总开支高达1072亿元,总收入则为962亿元,即会出现110亿元赤字,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2.2%。尽管如此,由于《预算案》既能重视近忧又不忽略远虑,所以外界评价仍然相对正面,正如王瑞杰昨日发表演说时所言:“就在我们迅速采取行动满足当下需求时,绝不能停止思考未来。这是我们保持与众不同的办法,而保持与众不同,正是我们的求存之道。”
都说有怎样的政客,就有怎样的政府,也就有怎样的社会。作为被寄予厚望的国家未来领导人,王瑞杰在努力平衡当下困境和未来发展时,也不忘一次又一次提醒新加坡国民,昔日的辉煌有赖祖辈共同建立,今天能够顶得住新冠的侵袭也少不了国民的支持,而明天的可持续繁荣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和全体国人的参与。以规模多大900亿元的SINGA为例,王瑞杰便强调,有关债券将让世代以符合公平原则和具有效率方式摊分国家财政责任,避免大幅加税。不难看出,这与当局向来强调的“全民与共”逻辑一脉相承,和国民共同进退。
反观香港,不但谈不上“全民共富”,而且可能要“全民共苦”。截止2021年1月31日,外汇基金总资产已经达到45008亿元(港币,下同),当中包括逾8500亿元财政储备。不过,特区政府由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断声称已经穷得只剩下8000亿元,所以来年不会有重大民生和经济举措;《香港01》近日也接获资深建制人士引述港府消息,指今年《财政预算案》更趋保守,既缺乏有力而精准的纾困措施,亦难有诸如扩阔税基等重大改革,连传统“派糖”也要“减甜”甚至“走糖”,即低综援双粮和公屋免租等可能消失,差饷及税务宽免也会有调整。
对于基层市民而言,“减甜”或者“走糖”到底意味著什么?根据《财政预算案2020》,特区政府合共拨出逾60亿元为申领社会保障人士发放双粮、并为公屋租户代缴一个月租金。可曾想,这区区60亿元,相对于每年约6000亿元的政府收入,以及目前逾8000亿元的财政储备而言,根本微不足道,但对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群来说,却是举足轻重!当前香港失业率已创历年新高,但政府该成立的“失业援助金”不成立,该填补的“保就业”漏洞不填补,不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到底有何脸面拒绝向基层伸出援手?
特区政府保守短视
至于千呼万唤的税制改革,极有可能不见踪影。《香港01》早已提倡,应该以“累进税”为原则扩阔税基,例如金融市场交投炙热,港府可以透过增加股票交易印花税、设置股息税、设置股票资产增值税等三大方法,提高金融产业对公共财政的实质贡献,从而实现“能者多付”,再透过有效的“财富再分配”减轻市民负担、提高生活质素。可是,当局往往视税改为洪水猛兽,而每逢《预算案》又推出“富者多得”的差饷及税务宽减,根本有违分配正义,而且几乎年年推行,变相将本属一次性纾困的措施“恒常化”,无法发挥分配作用。
相对于新加坡政府的“该花则花,该收就收”,特区政府显得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更别说要仿效星洲举债发展基建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数据,截至2017年,特区政府的债务对本地生产总值比例只有6.98%,但美国是88.81%,英国也有86.10%,新加坡则高达110.65%,当后者无惧仍然勇敢投资未来,香港有什么理由无视未来所需和发债潜力?
新加坡政府总是强调,新加坡是所有新加坡人的新加坡,经济繁荣时要与“全民共富”,环境再艰难时也不能忘记劳苦大众,而国家的未来更是每一个人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而香港呢?明明也是每一个香港人的香港,港府的富裕也有赖每一位香港人的努力,但为何当局总是无法透过公共财政的合理运用,让每一个我们,共同分享繁荣、共同担起责任?
每每论及星洲和香港,总有论者指出,前者是独立的国家,后者则是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所以“不能乜乜乜”。然而,《新加坡财政预算案》所做的,诸如精准扶贫、开征新税、政府举债,有哪一样是香港特区政府自己所不能做的?说到底,只是不想为、不敢为,而不是不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