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行新时代 构建港版“城市大脑”
香港人多车多,截至今年7月,已有接近90万架登记车辆,每日逾千万人次乘搭交通工具,人车争路,有时实在挤迫得令人难以透气,而交通挤塞、空气污染等的城市通病,香港几乎全都患上。过去数年,世界各地纷纷推出“智慧城市”计划,推动城市转型,达至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出行”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范畴。
据数据分析公司Inrix的调查,交通挤塞便令英国去年付出69亿英镑的经济代价,人均损失894英镑,而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估计上班族每年因堵塞而平均浪费了150小时。
从电子道路收费到机械人泊车
世界各地具前瞻性的城市已经开始使用创新科技推行智慧出行的政策,以改善交通衍生的问题。早于1998年,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电子道路收费的城市,因应地点、驶经时间和车辆类型向驾驶者征收不同费用,并采取了短距离微波通讯科技,所有车辆均须安装车内装置。计划实施首年,早上繁忙时间进入收费区的交通流量便减少了16%,效果显著。
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则在2017年为了改善交通挤塞的情况,利用Inrix交通数据平台的GPS跟踪系统收集交通数据、分析路面情况、找出交通黑点。中国内地的智慧出行方案亦充满科技感,香港智慧城市联盟会长杨文锐向《香港01》介绍,南京地铁夫子庙站设有机械人停车场,由机械人代为泊车,由于机械人可以自动移车,前后车位间毋须预留通道,该停车场较同等面积的停车场多出四成车位。他又举例,杭州的“城市大脑”可以实时更新各项城市大数据,包括交通情况、空置泊车位数量、旅游景点访问人数、旅客景点内电子消费金额等。若出现塞车,城市大脑可以转换交通指挥灯,纾缓问题。
在香港,智慧出行也潜力无限。政府于2017年发表《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涉及“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经济”共六个范畴,为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政府将于今年年底前发表《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更新各项现行措施的进展和提出新建议。为了配合智慧城市发展,运输署去年7月发布了《香港智慧出行路线图》,整合出五大愿景,简称“SIGMA”,包括安全(Safe)、资讯(Informative)、绿色(Green)、高流通性(Mobile)和便捷(Accessible),并提倡三大智慧出行策略,包括智能运输基础建设、数据共享和分析,以及智慧出行应用和服务(见图)。
建交通大数据库纾缓挤塞
有份撰写“原版”《智慧城市蓝图》的前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大数据治理公会创会主席杨德斌向《香港01》表示,必须构建港版“城市大脑”,一如中国杭州使用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脑”,即时修正城市运行的缺陷,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他说,香港汽车及人口增长稳定,未来港版“城市大脑”只需要利用交通数据找出较易塞车的地方,再调动更多资源去解决,“香港将在中环实施电子道路收费,是因为大家的主观认知是中环特别塞车,第二阶段可用数据找到下一个交通樽颈位。或许以后因为有了电子道路收费,大家会将办公室搬离中环,慢慢可能过五至十年后,中环就不再需要收费系统!”
港府年底前将推出“智方便”(前称eID,数码个人身份)平台,杨德斌认为,未来可把eID扩展至车辆,让车子在驶过隧道、停泊时可以自动收费,为将来推行电子道路收费铺路,只要车子进入收费区,系统便会立即侦测及收费。他说,当局也要在道路安装摄录镜头来收集交通数据,设立交通大数据库来解决各方面的交通问题,例如计算各大海底隧道的合适收费水平、拣选电子道路收费的区域等,这样才可以解决交通挤塞。“要以数据作决策,因为有时候主观认知未必正确。”
和记电讯行政总裁古星辉接受《香港01》访问时亦强调数据应用的潜力,他透露和电研发了一个适合跨境车队、巴士公司等的车队管理方案,而车辆上安装的镜头同时能够收集道路数据,“海外有案例,例如有个路口是交通黑点,政府部门没掌握实体数据,便安排人手站在路口影相量度。若透过车队镜头采集到影像数据,便能够帮助运输署改善路面设计。”
上文节录自第235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12日)《 智慧出行新时代 构建港版“城市大脑”》。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