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G“静静鸡”征千元不动户收费 电子支付零保障?

撰文: 陈澔琳
出版:更新:

电子钱包营运商TNG上月中突然在未有直接通知用户的情况下更新合约条款,收取不动户口费用,如户口六个月或以上没有款项进支,会被扣100至1,000元不等,不少用户户口更被扣至“归零”,至金融管理局介入后,昨天(4月6日)才撤回并承诺退回费用。近年流动支付大行其道,香港更以64%的使用率高居全球第三位,然而,如果现行各大电子钱包都像TNG般“鬼祟”更改合约条款,用户是否毫无保障?

近年Payme、支付宝等电子钱包不断涌现,功能五花八门,不少人为求方便,没有仔细阅读及留意条款便草草下载使用,遑论留意条款更新。TNG便于3月18日突然更新合约条款,表明对不动户口收取费用:

.六个月或以上未有款项进支:每半年港币100元

.一年或以上未有款项进支:每半年港币200元

.一年半或以上未有款项进支:每半年港币300元

.超过两年未有款项进支:每半年港币400元

(以上费用将从TNG钱包户口内的余额中扣除,若会员于费用扣除后方进行款项进支,已扣除之费用将不会进行退款)

TNG上月更改合约条款,不少用户表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扣费用。(资料图片/Steph Yeung摄)

换言之,如户口两年没有进支,则被扣除1,000元(100+200+300+400元)。惟有使用者表示毫不知情,于18日后在讨论区上才得悉,重新登入后发现被扣300元,更有不少人表示户口余额被扣至0元。有读者向《香港01》表示,曾电邮TNG追讨款项,但对方回应指:

无论帐户是否处于活跃状态,我们都需要对其帐户进行管理及优化维护的工作。因此,我们亦负担了一定的成本。前述费用已提前两周通过包括应用程式推送通知在内的不同渠道发布,以使我们的客户能够进行检查及进行任何交易来避免这些费用。

另有读者表示,因没有登入TNG,亦没有追踪TNG Facebook专页,因此没有收到推送通知,随后致电消委会热线查询亦无功而还,因为如商家保留修改合约条款的权利,追讨有一定困难。

现时本港的储值支付工具由金管局按《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作出监管,记者昨日分别向金管局及消委会查询曾接获的相关投诉数目、有否涉嫌触犯条例等问题。至同日傍晚,TNG在官方网站、应用程式及Facebook专页表示听取意见后,同意豁免收取所有用户的不动帐户服务费,并会在五日内退回已收取金额 。

金管局发言人在稍后时间回应指,近日收到TNG用户投诉被持牌人征收不动户收费,立即与持牌人跟进,“我们理解持牌人在考虑客户意见及其他因素后,已重新审视有关安排,并决定将收取的费用退回有关用户。”消委会则表示,电子支付不属消委会投诉类别之一,没有相关数字提供。

TNG是储值支付(Stored Value Facilities,SVF),即具有储值功能的实体或网络工具,可用作商品、服务或P2P付款,受金管局在2015年11月生效《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所规管,由2016年发出首批储值支付工具牌照至今,连同三间持牌银行,现时本港共有18名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 。事实上,部份储值支付也有不动户收费,如港人最常用的八达通,亦会同比期长短收取“不常用八达通行政费”。撇除收费金额多寡外,为何偏偏TNG会引起用户反感?

利用应用程式通知用户,是否“有效”而可取的方法?(资料图片/Steph Yeung摄)

1)修改条款无通知?

TNG指已透过应用程式推送通知、或Facebook作通知修改条款。的而且确,TNG并非无声无色改动条款,但此做法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使用者没有追踪TNG Facebook专页、没有登入户口等等,而TNG单方面改合约条款,但只透过推送通知用户,没有确认用户得悉改动,一概当作已知悉处理。

2018年6月,工联会立法会议员何启明在立法会会议上问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规管问题,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书面答复指,金管局为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制定了监管指引,要求持牌人落实,而金管局亦恒常的监管和审查;指引要求持牌人须清楚列明及解释使用有关服务或产品的收费及费用,并以有效的方式传达及提供予用户。 问题是,利用应用程式通知用户,到底是否“有效”且可取的做法?

2)生效时间14天?

有网民批评指TNG的不动户收费在通知后14天即时生效,而非14天后才开始计算,对此表示不满。如八达通公司在2017年10月1日推出不常用八达通行政费,惟生效日期设于三年后,到了今年10月1日才开始计算,连续12个月无增值的八达通扣除15元。TNG自行修改条款、并只提供14天通知的做法有否违反相关条例?金管局发言人回复现时指引没有对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更改条款而应提供的通知期设有硬性要求,而每个个案的通知期应按照实际情况以作考虑,正与持牌人跟进是次个案。

对部份TNG用户而言,事件算告一段落,但亦有用户坚持会取消户口。持牌人在提供支付工具服务时固然需要遵守规例,但消费者在选择流动支付时,应留意合约条款内容,并了解供应商单方面修改或延长合约的权利等安排,才不会招致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