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游乐场】60至80年代:“没有”框框 创意百出 前卫游乐场

撰文: 欧阳翠诗
出版:更新:

香港最早期的户外儿童游乐场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紧接在十九世纪初因为城市生活令儿童减少运动而开始建设的欧洲。研究香港公共游乐场的学者不多,不少被拆卸的游乐场也没留下历史记录,艺术家兼策展人樊乐怡因为一个项目,机缘巧合下看到一张石篱游乐场的旧相片,展开了她对香港公共游乐场的研究,继而发现,在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受本地及外国因素共同影响,曾出现过前卫又有特色的游乐场。

于1969年落成的石篱游乐场是其中一个最令人惊叹的公园,它无法被归类为“4S游乐场”─秋千(swing)、跷跷板(seesaw)、滑梯(slide)和沙池(sandbox),整体看来像一个巨型玩乐雕塑。场内的攀爬设施有的不规则地弯曲屹立,小朋友可以在中间的圈内自由攀上攀下;有的造型像大水管,小朋友可以自创玩法。这个由美国艺术家Paul Selinger设计的游乐空间更把背后的山坡作为壁画海报,充满了抽象的现代艺术风格。可是,这类充满艺术感、把整个空间纳入景观构思的游乐空间,现时再难以在香港看到。

50年前位于石篱的前卫游乐场 (从“青涌生活节”现场翻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没专才没资源 设计反变独特

樊乐怡表示,当时会有这种设计出现,是受着外国流行的现代主义思潮及本地因素所影响。一方面,那时有很多设计师在外国读毕建筑后回港,而在工务局负责城市规划的外国人则师也把欧美的潮流带回香港;另一方面,香港当时是一堆“没有”,“一是没什么法例、安全标准去规划设计;二是没有设计游乐场的专才,放在现时是园境师的范畴,但以前没有这个专业,故多由建筑师和工程师负责,石篱的例子比较特别,由雕塑家去设计;三是没有资源,因而迫到一些创意出来,以前没那么多公司代理外国生产的设备,又或是没那么容易进口,故需要自己设计,这反而令form(形式)较为独特。”种种因素加起来,造成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有不少有趣的游乐场出现。

艺术家樊乐怡与黄宇轩团队研究国际潮流和本地因素如何影响香港游戏地景。(高仲明摄)

六十至八十年代可说是香港公共游乐场发展最为丰盛的时代,樊乐怡又以历史因素解释这个现象。“1966、67年也有暴动,政府意识到要多做青年工作,以往没什么康乐设施,也没什么青少年的暑期活动,后来政府想多建游乐场、球场让人们‘放电’,慈善团体如马会、扶轮社也和应,并愿意支持这些建设。”

可是,游乐设施有一定的寿命年期,玩得多也会老化失修,到了八十年代,一些老化的游乐场设施难以找到替换零件,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找来成本效益较高的组装式游乐设施嵌入场地则简单得多,因而取代了各种独立游乐设施。“买现成的回来,又省钱,又快,又方便。以前也没有保育的概念,很多东西不论建得多美,说拆就拆了。加上未必找到拥有相关技术的师傅建造,比如以前的水磨石滑梯。”成本以外,工序及技术的讲究,亦是这类游乐场被舍弃的原因。

游乐场这种变迁,不只令这一代的小朋友对游乐场失去兴趣,也许更会局限他们对游乐场的想像,以为游乐场等于一堆塑胶游乐设施。

相关文章:

【改造游乐场】不要“罐头” 爸妈四出寻觅好玩场所 功能岂止放电

【改造游乐场】倾听儿童心声 好玩屯门共融游乐场如何打造出来?

上文节录自第19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3日)《60至80年代:“没有”框框 创意百出 前卫游乐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