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游乐场】不要“罐头” 爸妈四出寻觅好玩场所 功能岂止放电

撰文: 欧阳翠诗
出版:更新:

在公共游乐场里,读小三的女孩沿着柱子爬上顶端,扮鬼脸叫同伴上来捉她;六岁小男生爬上滑梯再溜下来,两三次后,感觉沉闷,就跑去抢妈妈的手机玩;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围着游乐设施追追逐逐、打打闹闹,不曾碰过设施……很多小朋友都想方设法令玩乐过程变得更有趣,但他们的心声是,到哪个公园游乐场玩,其实没多大分别。

香港生活空间挤迫,对有小朋友的家庭来说,游乐场极为重要,不但能让小朋友“放电”,还能透过游戏满足各种发展需要及培养社交技能。可是,现时香港大部份公共游乐场设施均由塑胶组件组成,设计千篇一律,加上安全至上的考虑,缺乏挑战性,难以给小朋友提供探索、冒险而来的刺激和满足感,亦无法满足家长的各样要求。

香港大部分的公共游乐场由塑胶组合而成,较年长的小朋友都用各种方法令游乐场变得“更好玩”。(欧阳翠诗摄)

为了小朋友的身心健康,有家长努力搜罗各区好玩的游乐场;带孩子旅行时亦特意寻找设计独特的游乐场;经改造后落成一年的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深受家长及小朋友欢迎。有见及此,政府去年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计划在未来五年改造全港超过170个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下称康文署)辖下的公共游乐空间,希望推广成功经验。

然而,是否多建诸如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就能满足需求?小朋友和家长理想的游乐场是怎样?台湾近年正进行一场由妈妈发起的“不要罐头游具革命”,可有值得借镜之处?

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开幕一年多,至今仍吸引大批家长在假日带小朋友来游玩,园境师设计时聆听了很多小朋友的声音,游乐场好玩,不只在于设施。(黄宝莹摄)

四岁半的Alfred来到金钟的香港公园,园内的儿童游乐场分布于六个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每一层以楼梯和斜路相连,供不同岁数的儿童玩乐,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是由妈妈们成功争取原址重建、长约四米、高约三米的长滑梯,以及香港少有的沙池。

走完一段大斜路来到长滑梯处,妈妈仍在回气,Alfred便急不及待跑去玩了。妈妈说,上一次带Alfred来,他足足玩了三十多次,瀡了下来,又爬数十级楼梯上去,每次来这里都精力充沛。滑梯要有这种长度,瀡下来才够快够刺激,但这种滑梯现时在香港绝无仅有。

+1

香港游乐场设计千篇一律

到游乐场游玩,是Alfred一家重要的亲子活动之一。父母每个周末至少有一天会带Alfred出外玩,由于爸爸要上班,全职照顾家庭的妈妈平日会在网上和媒体搜罗不同类型的游乐场,游玩过后又会写blog介绍。妈妈坦言,大部份家长觉得好玩又有特色的游乐场来来去去只有那几个,除了香港公园外,就是屯门公园、京士柏月球公园和坪石恐龙公园,还有愉景湾的沙滩游乐场。“香港的游乐场较为一式一样,比较沉闷,好像‘copy and paste’。”

面积较大、游乐设施类型较多的公共游乐场,一般设于由康文署管理的公众休憩用地,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内也设有大小不一的游乐场,但近年这些游乐场设计被指未能满足儿童的需求,为人诟病。

康文署现时管理逾600个室外儿童游乐场,立法会秘书处资讯服务部资料研究组于2017年底发表的《资讯述要─香港的公共游乐场》指出,康文署管理的公共游乐场的特色,是广泛采纳符合国际认可安全标准的现成组件式游乐设施,这些游乐场较安全和易于维修保养,但设计千篇一律,单调乏味,难以吸引儿童玩乐。报告更举例指,逾99.2%滑梯的高度只有两米或以下,较年长的儿童或觉得滑梯离地太近,溜滑梯的过程缺乏挑战性。

据该报告,截至2017年4月底,康文署辖下635个户外儿童游乐场当中,只有57个场地设有独立滑梯、231个场地设有独立秋千架及 68个场地设有独立攀爬架,分别约占场地数目的9%、 36.4%及10.7%,其余均为组件式游乐设施为主。这些游乐场限制了儿童的玩乐体验,间接令儿童对游乐场失去兴趣。

香港曾经有好玩又前卫的游乐场,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渐渐消失(见另稿)。八十后的Alfred妈妈慨叹,现在已看不见那些比较好玩刺激的公共游乐场了。“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可能会觉得跟自己小时候玩的差很远。以前那些瀡滑梯,瀡下来会觉得屁股很烫,但仍是很好玩。还有氹氹转,我们会转得很快,看谁掉下去没受伤,秋千又想要荡得最快最高,那时会觉得很刺激。现时的家长会觉得玩这些很危险,但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些开心回忆,她到现时仍清楚记得。

+4

随着时代转变,家长对游乐场的理解亦变得不同,单是那些沉闷的“罐头”公共游乐场已无法满足他们及小朋友的玩乐需求。为了满足Alfred,妈妈几乎尝遍了各种各样的亲子设施和游乐场所,包括体育馆的儿童游戏室、农庄、烧烤场等,还有一众亲子餐厅、收费的亲子playground。“虽然要花费,但一来我想他探索更多,如有设计元素考考小朋友,又或是考考体适能,希望他会有较多兴趣。”

“放电”之余培养各种能力

同样有写亲子blog的八十后爸爸吴雨健也认为现时的游乐设施不及从前,特别是大部份设施都用塑胶物料制造,难以让小朋友培养出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指透过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和筋肉关节感等,把身体和周遭环境的讯息传至大脑分析和整合,让各个部位的神经系统能整体地工作,从而作出适当的反应。在“统合”过程中,大脑会因应接受的感觉经验作出反应及修正,接收的经验愈丰富,便能透过一次又一次的统合提升和完善能力。

“以前的公园会用很多不同的物料去做,滑梯是有铁的,走道是用木的,甚至会用车呔做秋千,但现时因为安全为主,全都没有了。”他称赞康文署近年尝试把不同主题融入公园,但认为内里的玩乐设施其实一样。“就像茶餐厅的组合般,分茶餐A、茶餐B、茶餐C。甚至同一个公园内的设施也是差不多,小朋友玩厌了一组设施,就可能对第二组设施提不起兴趣。也不可以去得太频密,因为一密就会生厌。”

吴雨健的儿女年纪相差近六年,姐姐8岁,弟弟只有2岁,他认为近年公园的游乐设施会分2至5岁及5至12岁两组,算是能够满足到两姐弟的需要,但香港寸金尺土,很难做到平衡,分开两组后变相会缩小规模,小朋友可玩的设施亦相应减少。

对不少家长来说,游乐场其中一个功能是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放电”,他们可以每天都往公园游乐场玩耍。“小朋友的思想会(与大人)有点不同,上一条小楼梯再瀡下去,他有种mode(模式),一定要这样做,如果行过你不让他玩,他就会哭。(游乐场)可以给小朋友一个‘放电’的空间,让他们吸收一下新鲜空气。不‘放电’的话,家长在晚上会很惨,小朋友会在家里‘搞搞震’、不愿睡觉,无法专心,他们会很闷,在家捣乱。”

“仔仔年纪小,什么都喜欢玩,有个地方让他跑就可以了。家姐比较喜欢玩‘马骝架’等攀爬类的设施。我们没有特别训练,叫他们什么也试试,随心去玩就好了,也没有限制他们的玩法。”吴雨健续道,姐姐开始长大,对玩的要求变得和弟弟不一样,会想玩较高阶的,亦懂得评论游乐场的好坏,会觉得有些不好玩。“家姐喜欢攀爬架、绳网阵,但现时很少公园会有。岩石公园(彩荣路公园)有一个较大的绳网阵,她很喜欢去。”

“我们觉得小朋友在游乐场可以学到社交技巧,就算是小朋友争玩设施,也是一种社会缩影,家长可以在旁教小朋友如何礼让、排队和忍耐。争也是一种学习,但你要教他如何避免和别人争,如何守秩序,这些对小朋友很重要。”此外,他希望游乐场可以启发小朋友的创意,让他们自行思考其他玩法。

吴雨健称赞康文署近年尝试把不同主题融入公园,像这个坪石游乐场,是他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游乐场之一,以恐龙为主题,但他慨叹其他公共游乐场大多没什么特色。(郑子峰摄)

屯门共融游乐场成范例

家长期望小朋友可以透过在公园游乐场玩乐健康成长,训练感觉统合、感受历奇体验、启发创造力,以及培养勇气、愿意尝试的心、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然而,游乐场真的可以满足这么多需求吗?落成约一年的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尝试证明,我们对公共游乐场的想像远不只一堆塑胶游乐设施。

屯门公园共融游乐场有何特色?好玩的游乐场背后又需要什么因素才能打造出来?继续阅读:【改造游乐场】倾听儿童心声 好玩屯门共融游乐场如何打造出来?

上文节录自第19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3日)《不要“罐头” 满足小朋友需求 打造理想公共游乐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