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民意海啸”能否为社区树新风?

撰文: 陆逸安
出版:更新:

区议会选举以“民意海啸”的方式告终,民主派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全港452个民选议席中的逾380个议席,攫取17个区议会之控制权,建制派仅在离岛区议会凭八个乡事委员会的当然议席保住多数优势,其余分区中,建制阵营全数兵败如山倒,黄大仙、大埔区更惨被“剥光猪”,输至一席皆无。选举过后,不少落败的建制派双料议员依然顾左右而言他,指要仔细研究败选是否由于地区工作做得不好,抑或是其他因素。然而,无法否认的是,这场区议会选举完全变调为针对建制派的政治表态。只是,选举的亢奋过后,这次彻底的洗牌,能否带来社区营造与治理的新气象?

何君尧败选消息传出后,有大量市民欢呼,更有人开香槟庆祝。(曾梓洋摄)

这场选举近300万选民投票,投票率高达71%,二者皆为香港开埠历场选举之冠,反映这已不是一场单纯的地区选举。6月以来,香港社会人心动荡不安,市民每天上班上学都担惊受怕,“黄丝”怕被防暴警察截查或者食催泪弹,“蓝丝”怕被人“私了”。大家都满肚郁结,对政府的束手无策感到愤怒,对社会秩序的失控感到焦虑,是次区选的票箱,正好可让他们的情绪一股脑儿发泄过去。

政治以外亦要关顾民生

请不要以为新增投票的百多万选民都是“黄丝”,其实众多落马的建制派候选人得票都有所上升,不少“首投族”也许是不忍于香港满目疮痍,希望社会回复秩序,只不过该批选票的增幅被民主派的“海啸级”增长盖过罢了。而“黄丝”投票的主要目标显然是踢走建制派。全港第一大党民建联的议席,由选前的逾百席输至只剩21席,工联会由本来的近30席萎缩至5席,新民党更加遭连根拔起,遭遇羞辱式的挫败。如果建制中人仍然闭门造车,尝试以“民生工作做得不足”试图淡化这场选举的政治性,只会是掩耳盗铃。

而今届区议会选举似乎比过往更加“年轻化”,不论建制派还是泛民派都有“小花”参选。图为于中西区大学选区胜选的任嘉儿。(任嘉儿Facebook)

既然民主派以“公投”名义作政治动员而创下大胜奇迹,其获选民托付的当选人也必然为政治性。“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当初推出“风云计划”时,除了要让民主派候选人填满18区452个区议会议席,阻止建制派在任何选区自动当选外,也是要谋取选举委员会中负责选出特首的117个区议会分组界别席次,试图加重其在特首选举中的议价能力。诚然,区议会在选举特首时的确有其角色及权力,政治人物要扩大其影响力,循区议会、立法会、选委会在建制内争取及协商,总胜过被体制排拒,转而在外诉诸街头抗争甚至暴力,此亦是以选举方式和平表达诉求的最大优点。

“来如春梦,去如朝露”

尽管如此,选民与一众新科区议员亦应该明白,区议会之权限及职能始终扎根社区,而区议员主要职责亦是要改善民生。

上一次民主派在区选大胜,是在2003年超过50万人上街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的时候。跟今年非常相似,反政府声势浩大,因此民众上街过后,2003年底的区议会选举被视作对政府的一次不信任投票,结果当年投票率创新高,民主派大获全胜,民建联大败,多位时任区议员落马。“长毛”梁国雄当年空降时任民建联立法会议员蔡素玉于东区锦屏选区老巢,一如今次空降土瓜湾挑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般,都是以些微票数饮恨。

当时亦有一批由何秀兰组织的“公民起动”成员,受七一“民主浪潮”感召,投身区议会选举并悉数当选。然而四年之后,大部份当初空降湾仔区的“素人”纷纷卷席离开,放弃连任。就连空降民建联叶国谦地盘观龙选区并取胜的何秀兰,亦抽身而去,被民建联元老曾钰成讥为“来如春梦,去似朝露”,嘲讽其对地区事务毫无承担。事实上,地区工作的确需要长年累月的深耕,本届选举虽有反修例引爆的政治气氛带动,令不少“素人”落区日子尚浅便得到选民支持,然而当踏入区议会,要以议员身份为社区服务时,其能力才见真章。2003年民主派赢得过于轻松,导致其疏于政务,2007年区议会选举即倒输给建制派,实在前车可鉴。

是次区议会选举投票率高达71%,创历年新高。(卢翊铭摄)

民主派的“执政”考验

本届民主派将执掌离岛以外的17个区议会,此前其一直批评建制派浪费公帑在地区搞大白象工程、利益输送、蛇斋饼粽,如今到民主派“坐庄”,究竟会出现一个跟建制派有何不同的施政新风呢?这实在是新一代民主派面临的考验。其实早年民主派于葵青、深水埗等区亦长期“执政”,当时葵青区议会出版不少刊物及研究。2004至2007年间民主派控制的湾仔区议会,于黄英琦领导下对当区如火如荼的重建及保育争议采取主动,组织居民大会、公开论坛将重建计划公开化、民主化,又聘请专家撰写报告,向市建局据理力争,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民主派在18个区议会中控制了17个,既是考验,亦是大展拳脚的好机会。还记得去届区选前夕,朱凯廸曾撰文称18个区议会就是18个市议会,民主派应争取赢得市议会过半数议席,如此便能决定该市发展的方向,包括房屋、医疗、教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民生事务,并每年收到约近七亿元的拨款,用以发展社区。如此宽阔的平台,丰实的资源,实在能给有志为地区服务的新来者一个空间。如今当初之纸上谈兵终能实现,民主派又有全面在地区“执政”的准备及能力吗?

长毛空降土瓜湾挑战民建联主席李慧琼,以些微票数饮恨。(罗君豪摄)

区议会尚待充权

话虽如此,区议会的职能及权力一直有待扩充。自1980年殖民地政府推出地方行政改革,于18区成立区议会作为咨询架构,其权力一直未有太大改变。区议会不如已废除的民选市政局及区域市政局般有独立财政权及市政总署可供调度之行政权力,其选区狭小,局限议员只埋首于几条街、一个屋苑的事务,缺乏长远大局观,被讥为“街坊保长”,跟市政局议员统筹及规划整区事务之职责有云泥之别。至2000年,时任特首董建华“杀局”时,曾称会将两个市政局之权力转移至区议会,时间过了近二十年却一直只闻楼梯响,市政权力依旧牢牢握在民政专员手上,令区议会有形无实,犹如“口水会”。

区议会充权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治理能力,而政府缺乏改革意识无疑是达成此目标的一大阻力。民主派将来坐拥17个区议会的控制权,当然有本钱向当局讨价还价,让政府早日兑现承诺,下放权力,真真正正实现社区自治。不论如何,选举已尘埃落定,而各新科议员的路才刚刚开始,往后四年如何,选民将会致力监察,然后在下一场选举,为其成绩打分。

林郑月娥周日(11月24日)投票时亦呼吁选民行使公民权力,将此场选举当成展示不希望香港陷于混乱的表态,显示她亦把区选视作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新华社)

投票总比砖头好

选举前夕,本来一直激烈的示威亦忽而平静下来,可见不少示威者都想确保选举顺利及公平举行,不欲在选举前生事。这证明虽然不少示威者鼓吹“揽炒”,与特首林郑月娥对着干,但仍然肯相信选举,亦相信选举可公平公正举行。林郑月娥周日(11月24日)投票时亦呼吁选民行使公民权力,将此场选举当成展示不希望香港陷于混乱的表态。由此可见,虽然林郑与示威者立场南辕北辙,却同样将区选视作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投票当日从早到晚,大批市民都愿意花上多达一个多两个小时排长龙,目的仅是选出一个地区咨询机构的议席,这证明港人对于投票权利的珍重。

在反修例运动的“五大诉求”中,其中一项正是“双普选”。普选是《基本法》许诺香港人的民主权利,但民主也不可一蹴即至,必须务实找到向前迈进的途径。当然,政治问题终须要政治解决,在拉票区互相起哄,在票箱中一决雌雄,绝对好过在街上互施汽油弹及催泪弹、砖头横飞的暴戾景象。一场选举为社会换来少有的祥和气氛。至于认真从选举结果中深切反思,聆听如海啸一样的民意,并真诚地回应,则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为之事。有人说,选举会让人学懂谦卑,这不只是区议会候选人面对民意洗礼后,迈向今后四年服务社区,也是政府在面对建制派盟友大败后,为解决香港当前持续不息的困局所需要的从政素养。

上文节录自第19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26日)《区选“民主海啸” 能否为社区树新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