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选举“破七”要靠“沉默的大多数”
11月24日区议会选举顺利举行,投票率高达71.2%,共294万选民参与投票,写下历史纪录。投票率“破七”固然叫人意外,但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破七”如此难得?
回看最近两届的区议会及立法会选举,前者投票率为四成多,后者为五成多。
2011年区选:41.49%
2015年区选:47.01%
2012年立选:53.05%
2016年立选:58.28%
区议会选举的投票率较立法会低,社会普遍相信与区议会的形象相关。区议会予人印象职能有限,处理交通灯、天桥等社区事务,甚至有如“鸡肋”,令选民认为不投票也罢。但即使是充满政治议题及气氛的立法会选举,投票率也只是五成多,未算高企。
2019年:香港人的政治觉醒
研究香港政治生态的传统说法,均引用社会学者刘兆佳于1982年提出的理论,以“功利家庭主义”及“低度整合的社会政治体系”为由,指出香港市民以家庭为单位,致力改善家庭的物质生活环境,多于投放心力在社会公共事务。然而,自1980年代港英政府引入选举,加上2003年七一及2014年占领运动,香港最少两、三代人无疑已经历政治启蒙,不应该再以不合时宜的理论来解释。
尤其是今次区议会选举,正值社会反修例运动尚未完结,民间一方面同情包括理大被困人士在内的示威者,另一方面将矛头指向政府及事事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视一场本应以区政治理为主题的选举如同变相公投。对于被政治气氛盖过了务实政绩的候选人,这固然是可惜之事,但对于整体市民来说,有如新一场的公民觉醒,绝对是好事。
破七:与欧美多国相近
乍看之下,我们未必明白投票率“破七”的意思。只要比较外国选举数字,例如英国及加拿大的投票率为六成多,法国及德国为七成多。区议会选举“破七”,虽然不及北欧民主社会,但亦已相当于不少早已熟悉民主选举运作的国家。
欧美最近一次选举投票率举隅:
瑞典87.2%
丹麦84.6%
挪威78.2%
德国76.2%
法国74.6%
英国68.9%
加拿大68.3%
周日公布投票率达71.2%后,不少人已经希望明年立法会选举能保持这样热烈的参与率,甚至呼吁明年9月不要外游。但能否做到这样,实在考验过往“沉默”的香港人对社会是否关心。
此处所指“沉默”,指的是未有善用权利参与社会事务的香港人。这次区选的投票数字可见,建制派候选人的实际得票其实相若,甚至有正常之进帐,相反非建制候选人得票比上届却多了超过一倍。依此推论,以往选举没有投票、但今次愿意走出来的,可能以所谓的中间派或“浅黄”为主。他们以往对于社会及政治可能不太关心,这次正值反修例示威,令政治及社会问题变得非常贴身,才令他们愿意履行公民义务。
选举中的“沉默大多数”
香港社会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实在需要更多人以和平及理性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正如这次反修例示威,在6月两次上百万人大游行后,“和理非”已逐渐将主导位置交给了“勇武派”,不少年轻人甚至逐上歧途,以暴力手段到处破坏。不论是曾经参与游行的“和理非”,抑或过去不热衷投票的冷感市民,抑或视区议会或立法会为“鸡肋”、完全否定选举力量的人,投票率若要继续“破七”,以此彰显真正的民意,体现香港人成熟的民主意识,这些在选举中“沉默的大多数”便必须打破沉默,继续与香港人同行,以各种和平而理性的方式表达意见,推动改变。
选举结束,一切尘埃落定,但非建制派、建制派和政府均不会忘记香港尚未找到出路,反修例示威更加未见终点。但区议会选举的确让人反思,是否还有许多人未尽他们的责任,善用各种和平而合法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