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大叔.影评】关爱大叔 那运动员和艺术家呢?
《逆流大叔》好看好笑,演员表现优异,连我一些平常不大看港产片的朋友都说是难得的清泉,看完后更在社交媒体大赞,希望能怂恿更多朋友入场,不能让好戏湮没。撰文:江澄
我也喜欢《逆流大叔》,喜欢它的笑话通俗却不低俗,喜欢某些很有心思的细节(潘灿良饰演的黄淑仪,一家五口三种语言四种口音),还有用两张刘德华演唱会黄牛门票串起四个大叔的灵巧。
但《逆流大叔》同时有两个缺点令我耿耿于怀,看的时候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那就是导演和编剧对运动员和艺术家这两种身份的处理。
电影其中一条主要的爱情线是吴镇宇饰演的陈龙和邻居Carol(胡定欣饰)。Carol是单亲妈妈,有一个十几岁大的女儿阿虫(李赏饰)。阿虫的爸爸是神出鬼没的“艺术家”,好像不大理会Carol和阿虫两母女,但Carol的家仍挂满这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一些特写眼耳口鼻的前卫摄影之类。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称呼一个人做艺术家,即使他从事艺术工作。画画的叫画家,做音乐的是音乐人或作曲家,拍照的就叫摄影师。会用上“艺术家”三个字,许多时是形容某个人的性格。
一说“艺术家脾气”就知道代表喜怒无常,特立独行,很难与人相处……问题在于,导演和编剧利用观众对“艺术家”这种典型的想像去解释Carol的不幸和窘境,我觉得是非常懒惰的做法。只要阿虫说一句“我的爸爸是艺术家”就什么都不用解释,“艺术家”就是自我中心,置家人于不顾,没有责任感,但同时女人又抗拒不了他。
Carol诉说家人反对她跟这个人一起,也没有解释一下,到底是“艺术家”赚不到钱还是对她不好还是很花心?总之,但凡“艺术家”就不是好丈夫?因为这种粗疏的处理,连Carol本身的性格都失真了。唯一庆幸的是,阿虫阿爸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只是过场,其功能跟一件道具无异。道具没有深度是常识吧?
《逆流大叔》好歹算半部运动电影,胡子彤饰演的William更是四位主角之一,但电影对他运动员的身份也是处理得十分尴尬。
William本是乒乓球员,因为女友,所以放弃当运动员,去了天马工程部工作,但龙舟重燃William对运动的热爱,电影完结前,他决定辞职,重拾乒乓球拍。“运动员”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到底William是哪一个级别的运动员?他丢下球拍多久?专业乒乓球员是否一个可以随时让你重返职场的领域?天马工程部的人工和前途比乒乓球员优胜几多?电影完全没有提及。
我明白胡子彤是四个主角当中资历最浅的,戏份不会太多。但其实只要加一两句对白,例如:“就算畀你做到精英运动员,可以做几多年?”或“你够啲外劳(大陆优才)打咩?”情况已会好很多,不会像现在这样刻板公式:“艺术家”不负责任,不是好丈夫;“运动员”听食屎,不是好男友。
“香港运动员听食屎”不是我说的,是电影的对白,来自黄德斌饰演的泰哥。他自己也是学界乒乓球员,为何人到中年会说出这样侮辱的说话,其实是很有趣的心态,可惜导演和编剧又是浪费了。
William的愤怒太表面,到底他愤怒是因为“香港运动员唔使食屎,你狗眼看人低”,还是“香港运动员咁惨,你仲踩多脚”?自1996年李丽珊证明了“香港运动员不是垃圾”,我相信香港观众已不再接受“香港运动员听食屎”这种没理由没理据的设定。
四个主角,不知编剧是不是最偏心于潘灿良?他饰演的黄淑仪,戏份最完整,细节饱满合理,跟Dorothy(余香凝饰)的错摸情缘又不落俗套,非常惊喜,较另外三位大叔的故事优胜。大叔修理水喉至城门河食雪条那两场戏,黄淑仪每句对白都在揶揄自己的年纪,Dorothy的反应坦荡荡之余又可理解成欲拒还迎,难怪大叔有幻想。中年都走到尾声的大叔骤然直视率真无瑕的青春,既温柔又心酸,是全片最动人的一幕。
江澄小说作者主要作品《那年秋天,我们在雨伞下跳舞》、《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子》、《无疆》亦有写电影散文及人物访问
上文刊载自第12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13日)《《逆流大叔》关爱大叔,那运动员和艺术家呢?》。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江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