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来】太空垃圾为患 是时候清垃圾了

撰文: 孔祥威
出版:更新:

太空垃圾(space junk)较正式的叫法是太空碎片(space debris)。人类凡走过必留下垃圾,1957年,苏联发射了首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Sputnik 1),运送过程中脱落的火箭部件成为了首件太空垃圾。

2007年中国的反卫星导弹试验,击碎已退役的气象卫星“风云1C”,造成至少3000块太空垃圾。(U.S. Air Force)

自那时起,人类就在太空留下了各式各样的物件残骸。比较大和常见的,主要是火箭升空途中脱落的推进器、服役期满而被弃置于太空的各种卫星,或残余燃料引起爆炸所产生的碎片。

军事试验是太空碎片另一来源。除1960至19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反卫星武器(ASAT)残骸以外,近年较严重的是2007年中国的反卫星军事试验,从地面发射导弹击碎已退役的气象卫星“风云1C”。光是这次试验造成的碎片,就令可追踪的碎片数量增加了四分之一。另外较为琐碎的主要是太空任务中遗失的各种设备和生活用品,例如手套、摄影机、发热毡、垃圾袋、牙刷之类。

早期的太空计划普遍觉得太空就是一个广阔的天空,可以任意放我们想放的东西进去,而不会填满它。
0

据欧洲太空总署统计,在过去约60年来超过5,200次的发射中,总共在太空遗留了约42,000件物件,长年累月碰撞成大大小小的碎片。现时约有50万件直径大于1厘米的物件可由美国太空监视网络(SSN)监察,其中23,000件大于10厘米,但只有约1,200件是完好无缺,仍在运作当中,其余都是太空垃圾。美国太空总署轨道碎片首席科学家Jer Chyi Liou补充:“此外,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微小碎片,都无法由SSN追踪,但它们仍然足以对承载人类的太空船和机械任务造成威胁。”

2009年就首次有卫星相撞,美国的铱33卫星(Iridium-33)撞上了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卫星(Cosmos-2251)。 (Wikimedia Commons)

比子弹更快 比炸药更痛

太空垃圾对我们有何威胁?要确保卫星运作得宜,就像要保持“马路”畅通无阻,避免碰撞。一般位于离地约较低地球轨道的物件,会逐渐离开轨道坠向地球。过程中绝大部分卫星都会在大气中烧毁,但不是每次都能燃烧殆尽,过往便发生过多次太空垃圾坠落地面的事故,甚至有人被击中。(详见图辑说明)

在相对较高轨道上的卫星,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回到地球。一般而言,它们会被送进“坟场轨道”(graveyard orbit) —— 一条刚刚高于地球同步轨道(GEO)约300多公里的轨道,就像汽车无油或失灵,临时停到马路一旁的避车处。但这种方式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没有真正减少太空上的垃圾,留下碰撞风险。

若我们不改变在太空上的操作,太空垃圾将会以指数上升,直到所有碎片撞击成一团包围着地球的碎片云,摧毁任何试图发射到 云团范围的太空船。
0
1983年6月,一块直径仅0.008吋的漆片残骸,撞穿太空船挑战者号(The Challenger)的5号舷窗,需要化费5万美元更换。 (Wikiemdia Commons)

现时共有7,600公吨太空垃圾,约相当于本港两日的垃圾量。貌似微不足道,然而它们不会静止安躺于“堆填区”,而是受地球引力作用,以轨道速度围绕地球运行。即使是最细小的碎片,威力或许远超一般人的想像。

Jer Chyi Liou说:“毫米级别的轨道碎片带来的穿透风险最大,因为它会对近地轨道上的大多数太空船产生很高速的冲击。”这些碎片最快可达时速48,000公里,比子弹还要快逾10倍。按前美国太空总署高级科学家培根(Jack Bacon)估计,一个10厘米直径的铝球太空垃圾撞击力量,相当于引爆七公斤黄色炸药(TNT):“它会令任何东西变成碎片。”

若凯斯勒效应出现,未来升空计划将难以进行。 (Wikimedia Commons)

因此,太空站需要不时调整位置,以避免像电影《引力边缘》(Gravity)般被太空垃圾撞击。去年美国太空总署就参与了21次相关闪避。近年国际太空站(ISS)亦数度发出太空垃圾的警戒,命令站内太空人躲至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逃生舱,随时准备撤离。

凯斯勒认为太空碎片的问题之所以令人担心,在于这些现存的太空垃圾会继续碰撞,继而引发“级联效应”(Cascading Effect),造成更多碰撞和碎片。他在1978年提出被称为凯斯勒症候群(Kessler Syndrome)的预测,换言之,即使我们从此不再发射任何新的物件到太空,若不主动清理太空垃圾,污染问题将持续恶化。

本年2月22日,SpaceX以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将两枚原型卫星送到太空,准备其约12000枚卫星组成的互联网计划Starlink。(视觉中国)

卫星互联网竞赛或加剧污染

此外,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有增无减,从美国和苏联两超级大国于冷战时的太空竞赛,到较近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印度,皆有能力制作火箭升空。国家以外亦有私人企业的崛起,诸如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最近更在展开卫星星座(constellation of satellites)竞赛。其中SpaceX刚于上月底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通过其卫星互联网计划Starlink。

传统卫星互联网由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提供,速度慢,延时又昂贵。Starlink于是另辟蹊径,在低地球轨道发射成千上万的小型通讯卫星,不但大大改善原有缺点,近乎零死角包围地球的网络,也弥补了现时大量光纤无法或没到达的地方,从穷乡僻壤到沙漠、高山、海洋甚至极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年统计,现时全球57%人口因各种理由无法上网。因此Starlink预期到2025年将会有4,000万用户,带来300亿美元收入,难怪吸引众多科技巨头纷纷部署。

Starlink的主要对手OneWeb获得空中巴士(Airbus)、维珍集团、软银(Softbank)等支持,波音公司、三星集团等也已制定了卫星星座计划。然而,Starlink的第一阶段要发射逾4,400枚卫星,是太空轨道现存卫星总数的三倍,按计划到2024年共发射近12,000枚卫星;OneWeb、波音、三星等计划也要发射逾2,000至4,000枚卫星不等,将会令太空轨道更为拥挤,有可能令太空垃圾问题恶化。

两周前在美国科罗拉多(Colorado)的第34届太空研讨会(Space Symposium),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宣布,国家太空委员会(National Space Council)近日将会向总统特朗普提出一系列建议,以解决太空环境日渐挤塞的挑战,尤其是太空垃圾。(视觉中国)

国际间协作成疑 现时仅靠自律

现时来自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太空垃圾各占总数约三分之一,剩余少数来自其他国家。要解决问题必须国际间、特别是几个太空大国合作,但过程毫不容易。

本年初,中国空军工程大学研究队伍建议在太空建立装置,使用激光处理太空垃圾,研究刊载于《Optik》期刊,希望以激光射向太空垃圾,令它偏离轨道,或返回地球过程中烧毁。不过,激光的想法只是老调重弹,美国太空总署早于1990年代研究在地面向太空射出激光处理垃圾;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团队也提出过在太空使用激光的想法。

这项技术最终能否落实,可能更多取决于政治原因而非科学理论。俄罗斯科学院的高能量激光专家阿波罗诺夫(Victor Apollonov)便向科技媒体《Gizmodo》解释:“这可以用于军事,因此值得怀疑。我认为第一步应该是全球规模的讨论,是否乐意把激光技术带到太空。”美国战略司令部指挥官海顿(John Hyten)去年3月亦指,中俄正积极发展太空武器,包括激光武器。

现时一些太空垃圾相关的国际机构都提出了改善建议。联合国和机构间太空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分别通过了各自的《太空碎片减缓准则》,内容大致是避免太空物体在轨道上裂解、限制运作中的太空物体分裂出太空垃圾,及移除已报废的太空物体。这些准则建议现正计划或未来发射的太空物体,需要在设计上考虑到这些元素;其他具体建议如报废后的太空物体需在25年内移除、要求太空发射机构有完善的移除和减缓垃圾计划等。可是,这些建议都是针对在未来减少太空垃圾,对主动清理现存的太空垃圾这方面没有多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际间的原则都属自愿性质,不具任何强制性约束力。根据《外太空条约》(Outer Space Treaty),太空物件归发射国拥有,其他国家在未得发射登记国同意下,无法擅自改变太空物件的轨道,遑论将其当成太空垃圾移除。更何况,微小的太空碎片垃圾到底是否每块都可辩识出制造国,以追究赔偿责任,也成疑问。

我们有严格的指引,但很少是有法律效力或可以执行。
0
预计5月底展开的RemoveDEBRIS试验,由英国索立太空中心(Surrey Space Centre)统筹,获欧盟及来自英、法、德、瑞士等国的公司提供资金及技术,将测试四种处理太空垃圾的方法。

缺乏诱因 技术效率成疑

有没有足够诱因也是另一问题。现时各种清理太空的技术效率成疑,预计5月底展开的RemoveDEBRIS试验,由英国索立太空中心(Surrey Space Centre)统筹,获欧盟及来自英、法、德、瑞士等国的公司提供资金及技术。试验将会先在太空放出方形卫星(CubeSat)人造垃圾,然后测试四种处理太空垃圾的方法,包括一项摄影机与光学雷达(LiDaR)的追踪技术、太空鱼叉、捕网以及太空船帆(详见以下影片),预计年尾会完成相关试验。不过,现阶段试验只属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刘易斯对试验甚为保留:“我不认为这些方法在商业上合乎成本效益,而且这些技术在现时的情况,偏向不可行。”

部分尝试移除太空垃圾的方法
Phoenix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发,以机械人从轨道上已废弃的卫星,掷取回收仍然可用的配件,减少垃圾同时降低新卫星的成本

清洁太空1号 (CleanSpace One)/捕网

分别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空中巴士国防与航太公司研发,透过卫星射出大网捕捉太空垃圾,然后一同坠向地球,在大气中烧毁

激光

中国国家航天局、美国太空总署和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等均有研发,从太空卫星或地球表面,以激光射击太空垃圾使它改变路向

太空鱼叉 空中巴士国防与航太公司研发,将约一支笔大小的鱼叉发射插入废弃卫星之类的大型垃圾后,利用其倒钩即可将垃圾拖离原有轨道,或拖至大气层烧毁
拖帆(drag sail) 英国索立太空中心(SSC)研发,装置会让太空物件废弃自行扬帆,让它往地球加速而烧毁
TAMU投石器 美国得州A&M大学研发,两条可调节的机械臂有类似投石器装置,当接过一件太空垃圾时,会顺势将它扔走,同时借力移到另一清理点,以节省燃料成本

SpaDE

美国密歇根大学、Raytheon BBN公司研发,在离地面25至35公里高空设置气球,按太空垃圾的路径发射气体脉冲,外加的阻力让它改变路线,或掉落地球烧毁。

 

另一方面,各国太空计划的财政预算各异,也可能影响清理太空垃圾的意愿。台湾国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宪政向《中央社》解释,只要在卫星的电力、燃料用尽之前,用遥控方式让卫星自行坠毁地面,便能避免成为太空垃圾。不过要确保成功坠毁,就意味着要缩短卫星的服役年限和提前汰换,考虑到经费未必会使用这种自毁机制。

近年到月球和火星旅行甚至移居的想法不绝于耳。不论地球内还是外的垃圾,我们都无法逃避。若不愿意负上可持续地使用资源的责任,人类到何处都终究自取灭亡。

上文节录自第10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4月30日)《谁来当太空清道夫》。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第109期《香港01》周报特设C叠特辑,探讨中国金融大开放,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