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与香港的千丝万缕 从城规、土地、交通到机场管理

撰文: 黄云娜
出版:更新:

韩正15年前曾经率团访问香港,以“上海15岁,香港25岁”妙喻沪港竞争条件。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国务院副总理的他,据指已接任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一职。韩正扎根上海42年,拥有逾20年城市治理及经济改革经验,更推出多项借鉴“香港模式”的经济民生政策,从城市建设、土地房屋、交通规划到机场管理,都有香港踪影,难怪有北京权威人士形容,“在现任常委中,韩可能比习更熟悉香港。”

自1998年起当选上海副市长的韩正,多年来每每被问及沪港竞争时,总是谦虚温和地表示“香港值得上海学习”、“沪港是兄弟,香港是大哥”。至2003年他以49岁之龄出任上海历来最年轻的市长,同年10月率领政府代表团访港,更把香港比喻为经验丰富的25岁“青壮年”,而上海则是15岁的“青少年”,以此形容两地各有优势,令本港传媒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苹果日报》曾撰《韩正魅力胜特首》一文,大赞他“毋须讲稿”、“对答如流”、“显出活力和朝气”,而《东方日报》亦形容他“应对高明”、“不失上海体面,为香港人‘消气’,又为香港‘打气’”。有行内前辈忆述,当年记者会结束后,有摄影记者以广东话要求韩正与时任特首董建华走到台前握手合照,惟韩正没有反应,经工作人员提醒后,他随即向记者鞠躬致歉:“对不起,我的广东话学得不好,以后一定好好学。”

2003年韩正访港与时任特首董建华走到台前握手合照。(资料图片/路透社)

在三天行程中,韩正旋风式到访葵涌货柜码头、香港国际机场,又临时要求访问玛嘉烈医院,以了解香港沙士防疫工作,并向医护人员致敬。他还参观了香港交易所,获赠一件印有“1638(谐音一路生发)”的交易员背心,即场穿上后更调皮地反问记者:“像不像样呢?”

事隔15年,上周三(4月11日)韩正主掌港澳工作的消息传出后,北京权威消息指,提早获悉的特首林郑月娥对中央安排反应相当正面。全国政协常委胡定旭亦指韩正“有远见”,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则赞韩亲民实干,连一向对中央政策“弹多过赞”的公民党立法会议员郭家麒也称,由韩正出任港澳小组组长的争议性较低,会令港人觉得“易啃”。

韩正自2003年起研究香港机场管理经验,最终于2009年成立上海沪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虹桥机场。(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不过,也有论者认为,韩正过去不涉港澳工作,不熟悉港澳事务。然而,只要检视韩正参与管治上海20年的经验就不难发现,他多年来主张上海以香港为师、以新加坡为镜,其实对本港政策再熟悉不过,他又经常列席港澳地区上海政协委员座谈会,聆听港商意见,与他们稔熟。

90年代已与港商结缘

例如早于1990年代,已经由仓库管理员逐步跃升为上海市卢湾区区委副书记的韩正,早就结识了香港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及后更支持他取得上海“新天地”的发展权;与此同时,韩正也积极游说多个实力雄厚的香港财团进驻淮海路商业街,包括新鸿基地产集团、九龙仓集团及丽新集团等,为该区发展奠定基础,亦为韩正的政绩写下亮丽一页。

到2003年韩正晋升上海常务副市长后,主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房屋土地资源、住宅和交通等范畴,更推出多项借鉴“香港模式”的经济民生政策。例如他曾于同年推出土地供应政策改革,令香港地产商在上海投得土地后,毋须再奔波于规划、消防、绿化及计委等部门取得审批,只要资金到位,就可直接动工起楼;及后他又颁布参考香港的《上海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实行办法》,致力建立土地收购、储备、转让机制,令供应透明化。

交通也是上海的“老大难”,韩正当年就曾伙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微服出巡”,在繁忙时段乘搭公交车和地铁,感受“面贴面”的拥挤滋味;他及后多次提到,上海应该学习香港的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下铁路,并强调香港地铁是全球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值得借鉴。另外,韩正自2003年起研究香港机场管理经验,最终于2009年与前机场管理局主席冯国经联手促成两地合资成立上海沪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虹桥机场。

因此,韩正绝非不熟悉香港事务,甚至有北京权威人士形容,“在现任常委中,韩可能比习更熟悉香港。”当然,或许有人会问,若要以“熟悉”作为衡量主管港澳人选的标准,同样身居中央政治局常委要职、曾经主政广东省的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不是更合适的人选吗?——这正正是最值得外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为此举明显反映中央治港战略思维的转变,即香港在中国政经版图中的“特殊地位”会有所调整,而中央对港政策亦将由政治导向转变为经济民政导向,并可能就解决本港深层次结构矛盾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问题,直接给予特区政府清晰指示。换言之,仅是“熟悉香港”已不足以构成肩负港澳工作大任的必要条件了。

韩正曾在担任上海市长时“微服出巡”,在繁忙时段乘搭公交车和地铁,感受拥挤滋味。(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中央人事安排 视实际需要

为什么说中央治港思维发生改变?不少研究中港关系的学者均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为一国两制奠定更完整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教授常乐曾撰《习近平治港新思维》一文,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及底线思维理解中央对港政策;从战略思维而论,中共讲究战略定力,不会轻易动摇一国两制这个基本国策,不过,实际如何贯彻,则要因时因势调节。

那么,一国两制究竟出现了什么新形势,令中央治港不得不变?依常乐所言,自香港于1997年主权回归后,中央治港方针先后经历“井水不犯河水”及“有所为有所不为”两个阶段,至中共十八大后正式进入“全面管治”的新阶段,因为“对新情况新问题,是无为而治、被动应付、亦步亦趋呢,还是树立打主动仗、下先手棋、夺回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呢?无疑,中央选择了后者”。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亦指,中央近年面对政改争议,以及本土分离主义的挑战,故因应形势调整治港方略,由以往偏重“两制”的政策取向,转移至“一国”的法理意涵,借此重塑《基本法》新秩序,打破“一法各表”乱象。

那么,中央治港思维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改变?若用香港泛民主派如民主党主席胡志伟及公民党主席梁家杰等人的理解,是中央治港手法更趋强硬,但对中央而言,却是要更好地维护和展现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中港两地均有权威学者认为,当中央在“港独”问题上划下清晰而不容挑战的底线后,就会由经济民生入手,循序渐进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包括经济结构与就业市场的矛盾,以及土地供应和房屋需求的矛盾。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就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正是解决本港内部矛盾的契机,因此,中央未来五年的治港重点,是更积极地推动香港参与大湾区,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中共十九大报告为一国两制奠定更完整论述。(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翻查传媒报道的中央惯例,在主管港澳事务的人事安排上,通常会视乎实际需要而定。例如在1980年代,由于中央要与英国谈判香港过渡事务,故当时港澳事务主要由主理外交系统的钱其琛和姬鹏飞分管;到香港回归后,则由炮兵出身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廖晖主掌有关事务至;2003年,因沙士疫情导致本港经济低迷,加上特首董建华多处施政失当而且强推《基本法》第23条立法,触发50万人上街的“七一大游行”,中央遂成立由18个部门组成的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担任组长,直接应对形势愈发复杂的港澳工作。

在曾庆红任内,中央陆续出台自由行及CEPA等惠港政策,以挽救香港经济,但与此同时,协调小组亦开始“介入”香港事务。及后习近平和张德江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继任组长,恰逢前特首曾荫权和梁振英推出政制改革,故治港思维以政治为主导,尤其在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主政年代,碰上好斗的梁振英和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中央更为积极而强硬地“介入”本港政治问题,例如人大于2014年一锤定音为普选订下“831”框架,又于2016年主动就立法会宣誓风波释法,引起民主派强烈反弹,一度令中港互信及行政与立法的关系,陷入冰点。

曾庆红(左二)任内港澳协调小组亦开始“介入”香港事务。(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推动环杭湾区经验获看重

也许中央亦意识到,香港再经不起更多政治折腾,而梁振英以斗争为纲的治港手段只会令香港继续撕裂,因此,梁振英于2016年12月9日突然宣布不会参与竞逐连任特首,加上中共领导层于去年底顺利换班,中央治港思维出现另一转变的契机。

在上述大背景下,由韩正全面统筹港澳协调小组的工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一,韩正拥有经济学硕士学位,本身是高级经济师,而根据他上月中正式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所出席的公开活动,例如3月25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3月26日会见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格奥尔基耶娃、4月3日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座谈会等等,外界预料他极可能沿袭近几届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职权范围,即获分管发展改革及财政的工作。综合港台多间传媒报道,均指韩正现已统管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工作,恰巧这两项重要国策都是中央治港思路渐转后点名要求香港积极发展的方向,相信由韩正主理港澳小组后,会更便利有关政策的推行。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谭锦球所言,若韩正任命属实,反映国家重视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也表明中央认为推动香港融入湾区发展是港澳工作重点,而由最高层级的政治局常委负责推动和协调,则更有助该计划的推进,又可促进沪港两大金融中心的互补合作发展。

若韩正任命属实,反映国家重视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第二,从韩正过去15年主政上海的经验而论,他把上海打造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而且成功推动沪港多方面合作、上海自贸区及张江科学城等项目建设,具有驾驭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更重要是,韩正早于15年前,已经致力推动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省市的优势互补以共谋发展,并以“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为宗旨,及时就当地产业发展作出结构性调整;至去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后不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韩正,又与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举行交流会,表示愿意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换言之,韩正拥有与多个省市合作的经验,相信有助协调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工作。

“政府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到差距。”韩正曾于2003年出席沪籍港澳政协委员及台胞联络组成员座谈会时,以此回应香港新鸿基地产副主席郭炳江、香格里拉亚洲董事长叶龙蜚、以及香港新世界中国地产副董事长杜惠恺等人有关城市建设的建议。他同年亦曾就交通问题发表这样的感慨,认为这是“所有大城市和所有政府碰到的永恒的难题和永恒的主题”,故下决心筹集800亿元人民币兴建十一条总长4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港官纸上谈兵 难迎湾区机遇

去年5月,韩正则先后畅谈城市管理的愿景,例如他认为“令人向往的未来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又以“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努力不留遗憾,拿出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敢想、敢干、敢创新”寄语年轻人要为上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远在香港的我们,不熟悉韩正从政作风的读者,不知能否透过上述的片言只语,略解一二?而有份影响香港未来发展但向来只是纸上谈兵的政府官员、经常捉错用神的建制旗手、陷入进退失据的泛民政客,又能否读懂中央治港的“变”与“不变”?

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接近一众澳门高官。(资料图片/路透社)

这些举足轻重的持份者们是否明白,本港当前最突出的土地房屋问题,是政府长期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供应远远不及需求的制度性及结构性问题,而只要该问题一日未解,就难以驱动香港社会继续向前,更遑论要促成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这些举足轻重的持份者们是否意识到,广州及深圳自两年前已积极规划,出台百多项政策建议以配合大湾区发展,惟香港只懂得以自身优势“配合”国家发展,而非“借机”扭转产业劣势?

这些举足轻重的持份者们是否感觉到,当港府官员继续以“接order”心态治港、当建制旗手继续挑起政治纷争、当泛民政客继续以抗争主导从政方针的同时,中央对港已逐渐失去耐性而变得忧虑?

《韩正“君临”香江 港府更亟须自省自强》这篇“01观点”有言,由韩正主管香港事务,可能是对香港官员的严重警示,这意味中央认为香港发展的经验已不足凭恃,反观上海经验更具实质参考价值,而香港官员的实务管治能力也不及内地。这种论调是否成立?也许大家都是时候好好反思,继而发奋图强了!

上文刊载自第107期《香港01》周报(2018年4月16日)《韩正主掌港澳 中央思维渐转 港府、建制、泛民如何应变?》。

相关文章: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