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来】人造肉还未有得食?三大难关必须先克服
以培养细胞制作人造肉,有望舒缓环境压力,又能避免屠宰动物,因而获得微软创办人盖茨(Bill Gates)、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等猛人,及传统农产巨企Cargill和Tyson Foods相继投资。不过至今仍未有正式产品推出市面,人造肉若要成为人类肉食的未来出路,现时面对甚么阻碍?
以培养细胞制作人造肉,有望舒缓环境压力,又能避免屠宰动物(详见食肉不环保 未来要食科学怪肉?)。不过,到底人造肉只是提供另一种选择,还是真的能够取代传统肉类?科学期刊《PLOS ONE》2017年2月刊登了一份关于美国人对人造肉类接受程度的调查,约670名受访者中,有约五分之一坚拒尝试人造肉,认为可以一试的则占约三分之二。不过,整体只有三分之一受访者愿意恒常食用,又或觉得人造肉有机会取代肉类,反映美国人对人造肉明显有所保留。
技术未成熟 牛无牛味
造成这个现象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人造肉能否真的做到鸡有鸡味、鱼有鱼味。食物趋势研究员Hanni Rützler当年是Mark Post的汉堡牛扒试食嘉宾之一,她形容人造肉“肉质比预期中来的硬,而且明显缺少脂肪和肉汁”,又指若闭上双眼试食,感觉比植物素肉更像真正的肉。同场的美国饮食作家Josh Schonwald则称之为“动物蛋白蛋糕”,建议调味需多下功夫。
为改良口味,Post正在研究如何合成类似血管的生物管道,在培养过程中带给肉块养分和水分等,并加入牛的脂肪。烹饪生物化学者Ali Bouzari则向《连线》(Wired)表示,人造肉要还原传统肉类的味道,需克服真正肉类更为复杂的结构。
暂时无人能够在实验室做出牛扒,涉及不同种类的肌肉细胞、连接组织、骨头、脂肪,这些元素都影响牛扒的口感、味道、香气、卖相。要造出一块所有元素都发挥得恰如其分的肉,仍有很远距离。
因此,现时各人造肉公司的产品雏形或预期推出的食品,几乎都局限于绞肉之类的形态,例如汉堡扒、肉肠、肉酱等,而非一片片完整的肉(下表)。
成本离地 难吸引消费者
即使愿意在味道上让步,现时人造肉的生产成本必然会令消费者却步。价格高企的一大原因,在于人造肉公司研发胎牛血清(foetal bovine serum)的替代品。这种血清含有大量生长因子,可以广泛用于不同种类的细胞,是实验室培养细胞常用的的介质。
但落在人造肉领域,这种血清的“致命”缺点是,要在怀孕母牛被送往屠房宰杀时,刺入牛胚胎的心脏才能提取。部分仍有使用动物血清的人造肉公司,例如Finless Foods,也承认这是道德和成本上现时一大难题。
我们试图在不伤害动物情况下制造食物,但这做法似乎正好与理念背道而驰。
Finless Foods已把血清用量减半,长远希望找出这些生长因子,并自行生产无动物(animal-free)的血清。其他已成功找到替代胎牛血清的公司,例如Memphis Meat和Mosa Meat,正努力降低生产成本。Post在2013年首次制成的人造汉堡牛肉,花费高达33万美元。随后几年成本逐步下降,Memphis Meats的鸡肉便由2016年每磅18,000美元降至2017年3,800美元;但就算Post声称已可做到每磅汉堡牛肉约11美元,比起美国市场上每磅鸡胸肉和牛肉分别只需约3美元,仍望尘莫及。
在做出价格和味道能匹敌农场肉类的人造西冷、鸡腿和猪手等之前,人造肉想要重新定义肉类,似乎仍言之尚早。
上文节录自第100期《香港01》周报(2018年2月26日)《未来要食科学怪肉》,网上标题及内容由编辑重拟及更新。
相关文章:【科技.未来】食肉不环保 未来要食科学怪肉?【未来食物】面对将来粮食不足 我们可以吃…【未来食物】品尝十二道“蜂”味 昆虫入馔冀打动味蕾【科技.未来】用电和二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未来食物新希望?【科技.未来】新蛋白质来源助恢复生态 还能解决全球食物危机?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