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 · 未来食物】面对将来粮食不足 我们可以吃…
今年8月,瑞士成为欧洲首个批准销售昆虫食品的国家,国内第二大超市Coop旋即宣布正式推出昆虫食品。欧美等地近年涌现一批昆虫食品初创企业,并推出林林总总昆虫佳肴,蜜蜂幼虫雪糕、面包虫意大利饭相继应市;甚至有企业在香港开设公司,窥觊本地及内地市场。这股食虫新风潮目前发展如何,当中又遇到什么难关和挑战?
欧美食虫热潮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发表的《可食昆虫》报告。报告警告,饲养家畜是全球暖化、土地退化、空气及水资源污染和丧失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元凶之一,并明确表示目前消耗肉类的水平将难以持续。报告接着提出替代方案,认为昆虫既有营养又环保,含有高蛋白质、铁质和钙质,加上蕴含维他命A、B1、B2和D,脂肪含量亦较猪肉和牛肉低,有望成为未来人类、家畜的重要食物来源,并长远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食虫历史悠久 市场前景满满
现时,食虫文化在全球约八成国家可以找到,估计至少20亿人口曾进食昆虫,故此吃虫算不上是新奇事。然而,实际以昆虫为主要食粮的人口所占比例却不多,加上西方世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饮食文化。故对于欧美不少初创企业而言,这的确是个潜力无穷的未来食品市场。
有研究指出,现时全球有约2,000种可食用昆虫,当中所含的蛋白质、营养各异。不少初创企业打着诱人旗帜,宣称想拯救地球,寻找一个更健康及更有持续性的食物来源,帮助缓和贫困地区的饥荒问题。这些都为食用昆虫打开了方便之门,令大众有深入了解的动机和意愿。
驻港经验启发 创昆虫养殖箱
《香港01》找来一间在本港开设办公室的奥地利昆虫食品初创企业LIVIN Farms的创办人Katharina Unger,探讨这个新兴食品行业肩负的任务和挑战。Katharina成长于奥地利邻近匈牙利边境的一处乡郊地方,几乎每日都接触到与食物生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包括养牛和种菜。Katharina长大后在欧洲修读工业设计,其后获奖学金赴笈美国进修设计及社会影响力课程,并顺理成章当上一位工业设计师。
早在奥地利维也纳获取工业设计硕士学位前,她曾短暂来港跟一名英国设计师工作,办公室位于上环海味街。她忆述:“每天经过上环及附近的街市商舖都会看到各式各样食品,真的令我很惊讶。”她惊觉在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可以获得许多难以得知产地来源的食材。于是她开始研究食物系统,而这亦成为她日后硕士论文的主要课题。
“我注意到现时的食物系统既污染环境而且消耗大量资源,因此我开始寻找其他替代选项,如昆虫、藻类、人造肉等。最后我发现在解决全球人类的温饱问题上,昆虫是最有希望和前景、最令人期待的方案。” Katharina强调:“昆虫饲料大多是无用的废料如豆渣、木薯渣、酒糟渣等,而且养殖昆虫所占的空间不多,即使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也可以做到。”
毕业后,她决心向设计和制造养殖昆虫装置方向发展,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加州和非洲等不同地方设计昆虫养殖装置。2015年,她成立食用昆虫公司,首个产品就是全球第一款家用食用昆虫养殖箱Hive。她强调:“我想为普罗大众提供一种途径,让他们在家里以最细小的空间,独立地养殖昆虫,摄取所需的蛋白质。”
Katharina再次重临香江开展事业,“我认为香港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因为她是亚洲的中心,而亚洲在食虫方面有较悠久历史。”Katharina向记者解释:“这里是令人兴奋、拥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可以让我们试验一些崭新想法,令我们设计的装置更受西方市场欢迎。而且香港人注意饮食健康,对营养产品感到兴趣。香港是亚洲的中心枢纽,让我们看到与欧洲不同的视角。”当然,香港同时是中国的门户,能够让她的企业轻易在当地生产。
Katharina对香港的食用昆虫市场感到乐观,并以自身经验为例,指公司获得科学园的资助及特区政府支持,香港社会对食用昆虫的大趋势亦加深了认知。她认为,香港高度依赖中国、东南亚以至其他国家入口食物,食品价格和食物安全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食用昆虫将有一定的前景和市场。她指出,若日后能够以昆虫喂食动物,食品安全亦将迈出重要一步。
现时,欧美不少同类昆虫食品初创企业,纷纷推出昆虫磨碎或磨粉制作的意粉、protein bar、肉丸肉饼等食品。Katharina认为:“生产从外表无法辨识的昆虫食品,在初期可能对推广有帮助,但长远而言,让人明白到进食昆虫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这些都是关乎教育,要告诉人们进食昆虫是安全、健康和可持续。”
食虫热来得快 初创却跑“马拉松”
经过多年的亲身体会,Katharina认为推广食虫遇到的问题着实不少,“正如肉食在不同文化也会有所不同,有些文化不吃猪、有的则不吃牛;在进食昆虫方面,道理其实也一样。举例在韩国和中国,食蚕虫是颇常见的事,但其他国家可能并没有进食这种虫的文化。饮食文化是十分复杂的,环境地理的因素亦很重要。”
她指出,从事新兴行业必然会遇到困难,而食用昆虫面对的困难则更多,包括监管、认知及接受程度等,尚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她表示:“较复杂的装置需要大量的时间生产及开发,现在产品终于完成可以投入市场,对我们来说是个里程碑。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做,逐小逐小庆祝成功,就像跑马拉松。”
要数食用昆虫初创企业的困难,首先当然是亲身食虫。Katharina回忆她的第一次,其实也是个可怕的经验。她记得:“当时大概是2013年,在网络没有太多相关资讯,我只好到宠物店购买多种昆虫回家烹煮,爸爸则负责拍片记录整个过程。我还记得自己如何进食人生第一只草蜢,我双手在不停抖震,整个感觉都不好。”
多年来为昆虫设计养殖装置,Katharina开始对昆虫改观,并视牠们为活生生的生物,而且是相当具价值的食粮。
至于为何挑选面包虫成为公司的发展目标,Katharina表示:“因为面包虫超级健康,而且可以配搭各种菜式如中菜。我们试过做饺子,此外,搭配沙律或意粉等食材亦会增加口感。我们的团队会定期食用昆虫,大家感到味道相当好,可以混合各种食材,也很容易烹煮。”当然,面包虫的寿命一般只有几个月,收成期快,可以满足一般家庭所需。
扭转饮食主流 或需数十年适应期
食用昆虫的行业近年经已发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昆虫食品陆续面世,并且推广至全球消费市场。食用昆虫行业的前景深远,除了作为人类日常食物,还可喂饲家畜。此外,正如Katharina的公司一样,这个行业也开始着重可持续性,希望普罗市民可以将进食昆虫变成习惯,并且为一个更环保、面对粮食危机的地球出一分力。
余下的关键问题或许是,消费者能否轻易接受食虫变成饮食主流。此问题正是食用昆虫行业面对的一大难题,业界亦深切明白到饮食口味绝非朝夕就能改变,例如经历近两个世纪,番茄才渐渐成为欧洲的流行食品,昔日龙虾亦曾被美国人视为低下阶层食物。
正如法国食用昆虫初创企业Ynsect创办人Jean-Gabriel Levon的看法:“30年前,欧洲无人吃寿司,为何昆虫不是同一回事?”他明白大众需要时间适应,并补充说:“这并不是你可以在几年间做到的事,这将要花上数十年时间。”
上文节录自第83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0月23日)〈食虫救地球〉,相关文章包括: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23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3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