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经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社交活动 香港宠物商机待发掘
时至今日,狗不再需要看家护院,猫也不再是抓老鼠的帮手,被赋予“毛孩”美称的牠们拥有了更特别的身份——宠物。香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萌发“养宠文化”和“宠物经济”。尽管内地宠物市场落后香港近50年,却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人口后来居上;过去13年来,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68倍,坐拥千亿级市场,且仍在发展各级细分市场。反观香港的养宠文化,无论是成熟度、宠物经济、政府政策、生活环境等,都比周边国家或地区较为逊色。不少分析指出,由于缺乏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有效管理,与宠物相关的新兴市场迟迟未能爆发潜力。
“宠物文化”专题报道之一
人口结构改变引爆“宠物热”
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内地一户家庭人口超过1.25亿人,占逾25%。随着年轻一代婚恋观改变,孤独人口和“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s)群体增加,情感因素驱使养宠需求快速释放,2022年内地城镇养宠人数高达7,043万人。遵从“三不”原则的年轻人——即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将毛孩当作自己的精神和情感寄托,而这类人群通常符合“学历高、收入高、年龄低、宠龄低”的特征,愿意提高消费水平为宠物提供更好生活。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新媒体的发展,短视频平台催生大量“萌宠KOL”,在他们的大肆宣扬之下,萌宠话题备受关注,更加促进网民的养宠欲望和消费意愿。
不少研究指出,与宠物互动可增加压力激素的分泌,并释出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快乐激素,还可以降低长者体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压水平、延缓大脑退化、甚至延长寿命。因此,上到老下至小,毛孩成了人们应对枯燥疲惫的都市生活必不可少的“幸福增味剂”。
疫情期间内地宠物经济暴增
早在港英时期,大量外籍人士来港定居,带来了宠物和养宠文化,随后衍生出养宠热潮和宠物经济。“在内地,(较多)外国人聚集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也较早发展养宠文化,而深圳的养宠文化和宠物经济正是由香港人带起的。”深圳市医疗协会会长喻信益对《香港01》说道。1998年,深圳市仅有5家宠物医院,喻信益就选择将自己的第一家宠物医院开在皇岗口岸,至2002年又在文锦渡口岸开设了另一家,正是看中口岸附近能够聚集较多香港人的优势。
尽管内地的养宠文化在2000年左右才兴起,但凭借庞大的市场和人口,宠物经济得以高速发展,2016年已拥有千亿级市场。根据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内地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40亿元人民币稳定且快速上升至2023年的2,793亿元人民币,13年来增长68倍。新冠疫情期间,不少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宠物经济却因人们长时间“居家隔离”而激增35%。
香港碍于居住环境狭小、人口数额有限,宠物经济市场规模难以企及内地,但也仍在稳步上升。政府统计处2018年进行“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66号报告书”显示,全港住户饲养的猫狗合计约有40.5万只,比2005年翻了一倍。香港宠物业商会会长李国威估计,疫情三年本港宠物经济行业总值共上升20%至30%。日本经济界用“猫咪经济学”理论阐释这一现象,即无论经济形势如何严峻,公众对宠物及其周边商品的喜爱与追求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而当整体经济环境陷入低迷,宠物经济领域的发展反而更强劲。
香港异宠数目近20年无更新
随着养宠观念的逐步升级,宠物已远远超出其原有的定义,它们不仅是家中的一员,更是与宠主紧密相连的亲人和朋友。在消费层面,宠物消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越来越趋向于“拟人化”。这种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了宠物细分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产业链日趋完善。2022年内地宠物行业融资有14起,当中涉及宠物殡葬、宠物保险、宠物科技及小宠物(异宠)服务。根据这些主赛道,更多新的细分市场应运而生,将宠物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社交礼仪涵盖在内。
喻信益认为香港宠物经济已步入成熟期,医院数量、买卖的活体宠物数量、养宠数量都相对稳定。香港宠物业商会副会长宋文英则表示,香港的宠物美容、旅游、摄影、服饰等个性化产业仍在快速发展,宠物线上网店数量也越来越多。宠物保险公司OneDegree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主要新兴赛道的宠物保险在港渗透率仅占5%,与日本市场的14%距离较大,可见香港宠物经济各类细分赛道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然而,香港整体环境对饲养宠物有不少局限,例如楼价高企、租金昂贵、居住环境狭窄、部分屋苑或业主禁止住户养宠,空间成为香港市民饲养猫狗的一大障碍。因此,与其他宠物经济和养宠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同,体型小的异宠格外受到香港宠主的欢迎。但因缺乏统计资料,异宠的宠物市场被严重低估。从2006年的《主题性住户调查统计第26号报告书》可见,猫和狗的宠物市场占比为56%,其余则是包括乌龟、陆龟、鸟类、仓鼠、兔子和其他爬行动物在内,多达22.8万只异宠;可是,公开可得的异宠数目至今再无更新。环保团体ADM Capital Foundation2022年发表《香港的隐形宠物报告》,整合政府统计、渔护署资料发现,从2015年到2019年,多达400万只异宠进口本港,并用于宠物贸易。
全新业态崛起政府管理滞后
再看看内地宠物经济,处于“稳中向好”的发展期,但暗藏风险。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全民消费降级,宠物行业也难逃一劫。根据上述《白皮书》数据统计,2023年,宠物年均消费金额小幅下滑,去年单只宠物犬年均消费2,875元人民币,单只宠物猫年均消费1,870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0.2%、0.75%。活体宠物售卖价格也在下降,例如一只布偶猫在2019年可卖到1.5万元人民币,但去年5,000元就可买下。喻信益也指出,内地宠物诊所在最旺盛时期平均客单价为600元,去年已下降到500元。2023年淘宝“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公认最没有消费能力的“已婚男人”群体消费,首次超过“宠物狗”。
香港宠物经济也可见下滑。李国威观察到:“疫情期间旺角金鱼街没有吉舖(空舖),但疫后反而倒闭了十间、八间。”他估计2023年本港宠物行业总值急降25%,因为疫后出现“外游热”,导致市民养宠欲望下降。不过,这也催生了宠物寄养、宠物旅游等新业态。可是,渔农自然护理署似乎并未察觉这个新兴市场,更加没有采取严格管理,例如可供查看的“持牌动物寄养所名单”只属自愿参与性质,未能为宠主提供更好保障。去年6月,消委会通过调查18间猫狗寄养所/宠物酒店发现,许多寄养所存在价格透明度低、强制附加费用多、收费价格差异大的问题;仅6间主动提供价目表,8间表明出事不赔偿;甚至涌现无牌经营宠物寄宿服务,危及宠物健康与安全的同时亦影响宠物经济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政府对宠物、动物相关行业和问题不采取积极管理措施,已是常态。李国威认为政府不太关注宠物议题,而是“觉得香港应该做金融、做IT,不应该做农场、养动物”。正因为此,尽管香港早就形成宠物文化,但时至今日,其成熟度、宠物经济、政府政策、生活环境都比周边国家或地区较为逊色;加上养宠成本高昂、监管不足等问题,本港宠物经济迟迟未能突破瓶颈。
反观一河之隔的深圳,即使面对市场下行,但近年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宠物经济呈现新态势。当局积极引入细分领域优质企业,集聚电商,打造宠物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园、一站式宠物经济综合体;推动制定动物医疗行业标准规范;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宠物保险,鼓励企业引进宠物产业紧缺人才;致力打造宠物友好城市,宠物友好公园、商场、公交、候机厅应运而生。2023年深圳市宠物经济相关企业达到8.8万余家,宠物消费市场规模约120亿元人民币。宠物行业被打造成新兴服务型产业的一环,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