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武士铠甲的独特美 岂是皮制札甲那么简单
提到日本武士的话,大家一定会马上想起武士刀跟极具特色的武士铠甲。但是你又知道日本传统铠甲以什么材质制成吗?本文为大家简单说明一下。
▍日本传统铠甲的种类
弥生时代以后,日本各势力争斗不断,从此甲胄随著时代而不断演变,从古代的短甲、挂甲、绵甲胄,进化到中世武家政权时所用的大铠、胴丸铠、腹卷、腹当,及至演变成近世的当世具足。
而大家常见的日本传统铠甲大多属于“小札甲”一类,是以古坟时代(西元250年-710年)的挂甲为原型,再演变成平安时代前、中期(西元794年–1068年左右)的“缀牛皮”,后来固定成为平安时代后期(西元1068年–1185年左右)的胴甲形式。
挂甲是“小札甲”的原型。“小札甲”是以绳索纵向横向连系小札(铁或皮革材质细长板材)的胴甲,是种可以伸缩、屈曲活动的甲胄。由于这种胴甲可以变形,十分适合骑马的骑兵使用,以满足早期日本武士的骑射需要。
及至平安时代中期,律令制约崩降,地方豪族官员等地方势力壮大,纷纷成立武装势力组织。根据这时期的文献,如《太神宫诸杂事记》、《帅记》等都提及“缀牛皮”。它是指骑马武士所穿的甲胄,学者推测是以绳索串连牛革小札制成的挂甲,“缀牛皮”后来发展成“大铠”的形式。
大铠是日本中世纪早期的甲胄形式,由头盔、胴甲、大袖3个部分组成1套甲胄。在古代它仅称为“铠”,但由于它比后来发明的胴丸、腹卷、当世足具等甲胄体积要大,所以称为“大铠”。同时期还有一种外形跟大铠相似的铠甲“胴丸”,适用于徙步作战的胴甲。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太刀、薙刀等砍击为主的兵器渐渐被淘汰,长枪等刺击兵器取而代之成为战场主力,再加上火枪投入应用,旧式小札甲胄无法对抗,于是以铁板、皮革板制成的板式甲胄兴起,成为日后主流。
近世的当世具足其实就是“现代甲胄”的意思,应是从过去的胴丸发展而成。当世具足除了头盔、胴甲、袖甲“三物”外,还有笼手、佩楯、臑当“三具”的小具足,加上用来收纳三物三具的柜(箱子),才可称为一整套甲胄。
延伸阅读︰
武士对决|美军士兵自制纸皮盔甲对打 部件齐全活像日本武士甲胄
▍独特的制作方式
除却战国后期的板式甲胄外,日本大部份传统铠甲都以小札方式制成。依小札的材质可分成“铁札”及“革札”。铁札是以铁做的小札,革就是以“练革”(经加工的坚韧皮革)做的小札。
平安时代的大铠主要以革札制成。但根据《保元物语》亦有“混以铁札”的记载,即是在革札之余还会使用铁札保护重要部位。铁札主要用于胴甲正面及左侧一带,因为古代武士骑射时会以左侧面向敌人引弓。及至镰仓时代后期之后,胴甲多数采用铁札与革札交互使用的方式,称为“铁革一枚交”。
最初期的小札甲是由一片片的小札结合而成,后来渐渐成为将诸多小札横向排列叠合、上漆固定的“小札板”,再由小札板组合构成铠甲的不同部位,最后成为一整套甲胄。
以平安时代的胴甲为例,一般会由“前立举”、“后立举”、“长侧”、“草折”等部件组成。前立举保护胸部,由2段小札板结合而成。前立举保护背部,由3段小札板结合而成。长侧保护侧部,由4-5段小札板结合而成。大铠的草折前后左右各1间,共4间,每间由5段小札板合成。在胴甲正面或会设有一张皮革称为“弦走韦”,“韦”是指鞣制过的鹿皮。以皮革包覆大铠、胴丸铠,以防止放箭时弓弦勾到胴甲的小札。
后来室町时代末期,为抵抗长枪、火枪等集中一点攻击的兵器,由小札板发展出更为强韧的板物。板物是指用锤打成平板形状的铁板或皮革板制成的小札板。除了札头平齐的板物外,亦有一些将板头切割成小札、V形、碁石等形状的板物,甚至会在上面涂漆加厚,令其看上去好像是整排小札一样,模仿小札的外形。
参考书目︰
三浦一郎著,《日本甲胄图鉴》,2017年。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节”吗?点击图片观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