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boxing/泰拳】电影《拳王》:探问国术与搏击关系
不论在香港或海外,搏击运动都是电影创作人爱选用的题材。近年有张家辉《激战》拍得让人热血沸腾,远者有《少年阿虎》、《浪漫风暴》,都由搏击擂台为媒介,触及主角成长和自我寻觅的历程。今次为大家介绍一套较冷门的作品,没有大卡士或偶像阵容,但内容却不落窠臼,探讨擂台搏击运动与传统国术的关系,它是1991年的港产片作品《拳王》。由刘国昌执导的电影《拳王》,于1991年上映,由德宝电影公司出品及发行,吕颂贤、林敬刚、杜少津、刘玉翠主演,并邀得当年泰拳界知名拳王,现在柏龙拳馆创办人陈德兴师傅和泰拳理事会创办人陈文义师傅出演。电影票房1,686,048港元,当年成绩算是平平,但却获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和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数个奖项提名,当年亚视小生吕颂贤和陈德兴师傅更获提名金像奖最佳新人奖。
刘国昌导演以拍摄写实电影闻名,1988年以纪录片手法拍摄探讨青少年问题的《童党》,之后凭两集《五亿探长雷洛传》而获金像奖“最佳电影”及“最佳导演”提名,而90年代他有数部探讨社会问题的作品,《拳王》便是其中一部。
故事讲述南哥(陈德兴 饰)开办天台拳馆“飞鹰拳馆”,一直在拳馆供养师傅,为推广自由搏击而不惜蚀本经营,而且拳馆已数年来没出过人夺杯,故惹来妻子责难。另一边厢,透个两个年青人成长和挣扎过程为主线,拳馆师兄阿明(吕颂贤 饰)一向沉迷自由搏击并有多次胜出赛事记录,但在一次比赛中惨败后决心到泰国学艺。而另一师弟日德(杜少津 饰)自少随父亲学习国术,但有感中国武术在擂台不能尽展所长,故此便瞒著父亲向“飞鹰拳馆”拜师学艺,并争取参加擂台比赛。
昔日天台拳馆景像
相较于我们现在香港所见的楼上拳馆装潢和井现有序的课堂,《拳王》所呈现的天台馆拳是未被大型健身中心传入香港前的面貌。年轻的读者或不知道,香港大约九十年代中,才有大型连锁健身中心传入香港,之前在香港经营的楼上/天台健身室和拳馆,虽然都是外来的运动中心,但那时我们称为“铁馆”。建馆位置在旧式唐楼,甚至不避尴尬设于色情驾步楼上(《拳王》一片拳馆便在驾步楼上),器材设施只要不坏,修修补补照用,不设空调设备,装潢相对粗犷,灯光照明有限,而一众会员(即师兄弟)自由在场馆内练习,可以赤著上身,间中抽支闷烟,或与师傅对练,师傅一边巡视一边教学,一日设某些时段集体教班,是传统国术馆加香港本土特色的混合物。
直至90年代中如加州健身中心(已结业)等传入香港,受到这些大型连锁店的冲击,拳击馆等亦在形像上大革新,开始设空调,灯火通明,不俗的装潢,设有明确时间表,不同时段教怎么开怎么班,分能力的授课。当然,上述所讲的“铁馆”在香港仍然存在,但相比八十年代已卖少见少,或也局部转型中。
而在《拳王》一片中,馆长妻子经常埋怨丈夫蚀钱经营,又要供养师傅,徒弟交不足学费也不理会,不断游说丈夫变卖拳馆改建旅馆。这套电影拍摄时间为八十年代末,这时香港楼价开始慢慢上升,踏入九十年代初更大幅飙升,香港人炒楼炒地皮,欠缺经济增长价值的产业被受威胁淘汰,武馆拳馆经营备受压力。
传统国术可用于擂台搏击?
电影最具批判性的命题,便是自少随父亲习铁打国术的日新一角,怀疑国术的实用性而选择打擂台搏击。这个命题若放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一定惹来网上笔战互相讨伐。
电影中,不断出现探讨有关命题的情节。例如日德父亲(刘江 饰)怀疑口肿面肿的儿子参与街头打斗,父亲认为“无招无式”的“自由搏击”是打“烂仔交”,只一个“狠”字,而儿子质疑为何“无招无式”打赢他“有招有式”的国术?父亲便骂他要看“功夫打得熟不熟”(电影约22:00左右);父亲在一次传统节庆表演中,向朋友表示旁边某人是他门派掌门,而他表示这人可做掌门,不是这人好打,而只是他较有空处理掌门事务(电影约1:07:00左右);又片尾日德向教授国术的哥哥询问,教国术有何满足感?哥哥说助人强身健体,这答案都惹来日德的质疑(电影约1:10:0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日德的杜少津(艺名),本人家学渊源,现实中是雄胜蔡李佛杜深师傅儿子,幼承庭训,退出影坛后现在仍有教蔡李佛,读者可参阅他早年接受《香港01》的访问。有人说刘国昌的电影虽然票房不大收,但多年以后翻看,均令人感到电影所涉的问题仍具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