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文科|未咨询未设课框两年后实施 津小议会称太急冀延后推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将推行逾25年的常识科,分拆为人文科或科学科,于25/26学年小一及小四级逐步落实。有多位教育界人士指,去年教育局已探讨将科学科独立成科,学界早预料会切割常识科,只是未料不足两年内急赶实施,目前尚未展开正式咨询和提供课程框架,坦言“一片云雾”。

津贴小学议会署理主席苏炳辉表示,关注当局如何剪裁和整合两科课程,特别是人文科,如何平衡国情教育和个人与社会教育等元素,亦关注两科分拆后的课时分配,担心最终教学时数不足,变相削弱两科的影响力。他建议教育局考虑2025学年改以试行方式推行,令学界有更充裕时间准备。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常识科分拆为人文科或科学科,人文科预计会加强国情教育。(资料图片)

以往课程改革至少花三年 新科两年后推“嚟得好急”

小学常识科于25/26学年逐步被取替,分别于小一和小四级推行人文科和科学科。不足两年内推行两个新科,苏炳辉直言,过程“嚟得好急”,以往课程改革至少花三年时间,包括先向业界详细咨询,并邀请专家和行内人士拟定课程框架,之后再找学校试行新课程。

不过,去年11月只有科学科推行先导计划,找部分小学作为试点,苏炳辉指,该科尚未有正规的学界咨询,试点学校亦未有新课框试用,更遑论是人文科,“一年多时间要开新科,唔系咁简单,涉及课程规划、教科书、师资培训,都好紧张。”

有报道引述消息指,初小人文科和常识科每周设有2节,高小则每周各设3节。(资料图片)

忧分科后课时不足

课时分配方面,有报道引述消息指,初小两科每周各设有2节,高小则每周各设3节。苏炳辉表示,担心将来分两科,课时反而较少,不足以应付讲求“动手做”、探究式学习的科学科,“到时要加课时,人文科又仲有几多呢?”

他指,中英数主科每周有7至9节,常识科由当年“社科健”合并后,变为每周约5节,“令课时好用咗,差距唔算太大”,分科后若各设有2至3节,担心会否变相削弱两科的影响力。他认为,科学科是重要定位,以往各校教学模式不同,以校本方式处理,常识科是否适宜“分科”,要视乎最后落实结果。

人文科与科学科的课程框架尚未推出,有学界人士坦言,对新科“一片云雾”。(资料图片)

课程框架未出 关注如何剪裁整合 平衡国情与人文教育

人文科与科学科的课程框架尚未推出,消息人士指,人文科将以中华文化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轴,加入国家历史、文化、地理及国家安全等元素。有不愿具名的资深校长坦言,学界“一片云雾”,以人文科为例,“国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本身都有,但之后要强化到咩地步呢?点样去教?”他举例,涉及国安法的教学,部分小学生已感到很难明,若要加强有关教学,“日后又要教到几深入?”

苏炳辉关注教育局如何剪裁和整合两科课程,“若果不断加嘢,课程有增无减,系不合时宜”,特别是人文科的课程焦点,相信考验课程专家,如何平衡国情教育和个人与社会教育等元素。他举例,常识科包含“健康与生活”、“人与环境”等学习范畴,“能够认识自我、学习自理、环保等概念,健康亦是重要课题,唔可以当无咗件事。”

他建议教育局考虑2025学年改以试行方式推行,令学界有充裕时间准备,亦要增加资源配合,“按步就班,都系想学生学得好啲。”

常识科六个学习范围:
1健康与生活
2人与环境
3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与科技
4社会与公民
5国民身份认同与中华文化
6了解世界与认识资讯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