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说故事 台湾族群的相撞与相容

撰文: 蔡欣恩
出版:更新:

艺术与设计不一定难懂深奥,只要用准适合的媒介,便能雅俗共赏。而每个人都离不开吃,设计师以食物作媒介说故事,也相当顺理成章。由设计师、建筑师和厨师组成的团队在上周的“Eatopia修龙-食物设计展”,藉食物颜色、形状、摆盘和场地空间,讲述台湾族群文化的起承转合。
摄影:龚家盛

Eatopia修龙-食物设计展,以食物作媒介,探讨台湾人身分问题。左上起:跨海爱、新秩序、破立与共生。

食物展以“修龙”为题,台语指“相撞”,代表台湾多元族群之间的互动。所谓台湾人,指的到底是居住台湾岛的人?是国民政府统治前便进驻的“本省人”?还是只有原住民受得起这身分?

台湾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不容易回答,Eatopia以食物试图向香港人说台湾的故事。第一道菜“跨海爱”,侍者将米饼沾蘸蜂蜜柠檬酱,再洒上金箔、花瓣、薄荷等,比喻17世纪中国闽南一带渡台的移民,与平埔族通婚,最早发生的族群融合。

最后一道菜“和而不同”,象征台湾这个多民族社会里发生的碰撞与相容。

“新秩序”则以台湾碧螺春与白朱古力片,设置成一把尺的模样,描述日治时期引进台湾的一系列制度,往后亦持续影响台湾的城市发展、教育、交通、经济、贸易等。“破立”比喻国民政府戒严时的白色恐怖;“共生”描述新移民与本省人的族群对立,实际还是发挥了互生共生的力量。最后一道菜“和而不同”,亦是大家最惊喜的一道,将前4道菜结合而成,最后浇上忌廉汤,象征台湾这个多民族社会里发生的碰撞与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