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手心上的触感 台湾北海岸个性陶瓷

撰文: 蔡欣恩
出版:更新:

陶器不氧化、不易蚀、传热慢等特性都使它成为日常饮食最常用的器皿。它变化万千,有讲不完的技术与深不见底的美学。日本的陶艺固然精湛高超,其实台湾的陶器也让人眼前一亮。台湾北海岸地区面朝东海,背靠阳明山,山水景物皆是艺术家灵感之泉源,因此吸引了大批陶瓷工艺家进驻。创造了台湾陶器,也创造了台湾风格。摄影:李孙彤

章格铭老师的作品。
“开片”瓷器好比人掌心的纹理,只差上帝吹一口气便能拥有心跳。
“我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现在却故意创造出缺陷。”章格铭说。

瓷器的掌纹梨窝

陶艺家章格铭擅长青瓷创作,含氧化铁的胎釉给予瓷器很轻的天青色,表面布满有如掌纹一样错乱的裂纹,仿佛给予作品不同命运。“我以前是个完美主义者,现在却故意创造出缺陷。”章格铭从大自然找寻灵感,他看到的大自然纵有残缺,也是合理、不造作的。“像人的酒窝,其实是一种脸部肌肉的缺陷,但它在笑脸上却如此美丽。”这促使他追求一种人性化的缺陷美,靠着胚体与釉料的不同收缩速度,做出“开片”效果。

章格铭将瓷器与木材融合一起,每一小段龙柏木都有不同弧度、颜色与粗幼略有差异,出来的手感与形态皆独一无二。相差也许不过一毫厘,也足以构成每件作品的个性。

迷工造物社地址:新北市石门区阿里荖47-2号

粗糙的感动

无论吃一顿饭、呷一口茶,饮食的过程从来与食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将匠心独运的器皿捧上手心,感受它的质感与重量,也将食物的温度传到皮肤,感动难以言喻。大男孩张仲禹(Mark)的陶器最让笔者动容的,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原始粗糙感,透过触觉展现它的美。

张仲禹是章格铭的学生,风格却差天共地。
大男孩Mark的作品走粗糙原始路线。

Mark曾经在章格铭的工作室学艺,但他的风格却与老师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粗糙,一个精致,各走极端。“陶器做出来就是要来用。”Mark做出来的碗特别轻薄,他吃饭用的碗最好是捧上手不觉得坠手,以实用见称。盘子却是重甸甸的,而且厚薄不一,表面有几条刮痕,尾端还折起来,大有不修边幅的野性,没想到是用擀面杖“擀”成。没有半分花俏亮丽,但玩味十足,自成一派,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新风格。

若水藏馆(寄卖):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一段72巷1号猿人森活(寄卖):新北市石门区崁子脚27号

柴烧陶器花4日4夜烧制,由几十度慢慢提升到1200度高温,是繁复的做法。

美在火痕的不可预测

大部分陶瓷工作室都用电窑、瓦斯窑烧制作品,传统柴窑烧陶因为费时、程序复杂,所以并非主流制法。然而,柴烧而成的陶器却千变万化,处处是美学。陶艺家许俊翔的工作室外,有一个砖头砌成的烧窑。每次烧制陶器都花4天功夫,台湾相思木在窑中产生的灰烬落在矿土上,留下的“火痕”浑然天成。

“柴烧是土、木、火的自然作用,任艺术家再有经验,人可以控制的只有8成。”火痕的不可预测为许俊翔的作品添上一分禅意,许老师认同道家的“无为”,他希望在人心浮动的时代,其作品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恬谧和一份单纯。他为我斟一杯茶,茶清,心静,是境界。

八甲柴窑工作室:新北市石门区崁子脚90之3号门市:台北市中山路6段207号4F

茶清,心静,是境界。
柴烧作品色泽温润,相当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