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老师的饭盒(上)】“睇食饭”窝心聚餐 人情味的沟通

撰文: 黄美云
出版:更新:

邓妙薇(人称May姐)的厨房总有一罐巴西豆梅菜酱,由姐姐自家调配,她很爱这酱料,炒菜放一点,蒸豆腐放一点,味道百搭,吃不厌。这是从童年开始的味道,剁碎浸淡的梅菜、豆豉,用以蒸茄子、豆腐,淋上自制的甜豉油,全家小孩争着吃。她是一个素食者、代课老师、元朗厦村乡原居民,这梅菜酱为她多重身分的生活添加了味道,在家的饭桌上有它,在学校的午餐饭盒也有它,她说:“很幸福。”摄影:余俊亮

香喷喷热辣辣的豆角冬菇炒番茄上碟了。
晚餐开饭前两母女一人一箸,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式成为翌日的饭盒。
女儿的饭盒有鸡翼蔬菜,妈妈的则是一个素食饭盒只有豆角,番茄等,是很窝心的饭盒。

2009年,May姐因病辞去教职,偶尔代课,亦走访围村做口述历史。早前又伤及脊骨,一切都停下来,幸而身体慢慢恢复,她又回到天水围中学代课,教授佛学。她享受教书,而最乐在其中的职务是“睇食饭”。

那天约在May姐学校,与她一齐吃午餐。May姐揭开饭盒是饭香,只见红白米饭,不见𩠌菜。她说:“这饭盒很简单,我习惯将𩠌菜放底,再铺上一层饭,沾上菜汁湿立立的饭,不好吃。”她的饭盒确实朴素,红白米下藏着合掌瓜、玉米、南瓜、豆角,颜色丰富。

她带着同类的饭盒走入班房,坐在老师席上吃饭,学生好奇,每次看了总抛出一句:“老师,你吃来吃去都是这些,这么寡,有味道吗?”她接话:“不是啊,吃了那么多年,味道还是一样好。不信你们尝一尝。”她偶尔与学生分享食物,但是饭盒不大,难以分给每位学生,反而,“他们看我吃得津津有味,也都相信这青菜南瓜很滋味。我也会跟他们说,平平无奇的食物,经过调味就不一样了,譬如焗薯蓉,我吃素不加芝士,就以香草、黑胡椒粒代替,一样惹味。”May姐夹一箸饭放入口,吃时笑瞇瞇,问她为何?她说想起了旧时的一个学生。那是饭盒和回忆的味道,甜丝丝。

“当年我做班主任,同学知道我吃素,其中一个学生看了我的饭盒说:‘老师,明天都是你睇食饭吗?不如我带一些𩠌菜给你。’我说:‘麻烦你怎么可以?’‘不麻烦,平时我也有帮妈妈煮饭,我已经跟妈妈说了,她也说好,只是煮多少少,让你试下我的厨艺。’”当班主任那一年,这位学生给她煮了好几回,问起当年吃过甚么菜式,她说想不起来,但那种窝心的感觉忘不了。从当正职老师带饭壶,到任代课老师带玻璃饭盒,May姐喜欢与学生共晋午餐,她说,老师与学生每日都相见,但彼此很少沟通,短短一小时的午餐时间,她与学生最接近。“我看着他们吃什么,他们也看着我,感觉就像家人同台吃饭。饭盒不单是饭盒,是人情味的沟通。我们会谈喜欢吃什么𩠌菜,为何会煮这些𩠌。𩠌菜的味道如何?难吃,好吃?谁人帮你预备?”这些话题都因饭盒而起。

May姐一家四口,只有她吃素。围村人拜祖先,小时候初一、十五食斋。及至2001年夏天暑假,她从北京旅行回来,遇上父亲昏迷入院,于生日翌日去世,父亲笃信佛教,起初姐姐、弟弟和她只为悼念父亲茹素49日。岂料,一食就14年。为素食者烹调饭盒,也需花心思。

不久前我们到May姐家中作客,她刚刚完成了代课的工作,又要忙于义工活动。她说,她的饭盒多数由丈夫烹调,“他为我和女儿预备饭盒,需多煮几味,说让我每一样都能带一点,多些选择。”女儿曾经茹素数年,但是因工作关系则放弃吃素,和爸爸一齐吃肉。当晚家中预备了女儿爱吃的煎鸡翼,她则另外炒了碟四季豆番茄冬菇,红色、绿色,很开胃。“我和女儿都喜欢吃𩠌菜的原汁原味,吃什么不是太大问题,作为女儿,作为妈咪,家里有人煮饭,可以带饭,是一种幸福。”有时,晚餐由她掌厨,“我们的调味不同,我煮得很清淡,老公则较浓味。”她说,女儿的舌头最厉害,一食就知道晚餐是出自爸爸还是妈妈之手。这一顿晚餐的桌上摆放着与明午饭盒一样的𩠌菜,味道一样,滋味却不同,但她总是笑着吃,吃什么都津津有味。

晚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