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美国限制投资或非香港创科最大阻碍 主动出击推动发展
美国总统拜登 (Joe Biden) 昨日(9日)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对中国芯片等3大领域敏感技术进行投资。
香港政府大力发展创科,而美国的禁令涉及中港澳三地,对香港创科发展有否重大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人才、资金和政策来评估。
人才无虞 华裔科学家纷回流
香港大专院校每年培育大量人才,不少专家都是世界顶尖。新冠疫情期间经常出现在疫区的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就是传染病学权威专家。而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卢煜明有“无创产前检测之父”的称誉,去年更入围诺贝尔医学奖。
至于外地来港人才,不单止没有因中美关系转差而减少,更因为在美华裔回流而更加充实。当中包括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CB)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马毅,今年加入港大出任数据科学研究院院长。马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学位,研究包括电脑视觉、高维数据分析等,发表超过160篇学术论文。他曾表示会在港大招聘30名新教师,专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
中大方面,信息工程学系教授林晓俊,本身是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研究重点是机器学习和网络的基础问题,涉及范围包括智能电网等。
去年9月,《华尔街日报》报道指,按照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麻州理工学院的数据,2021年有超过1,400名在美国受训练的中国籍科学家,放下美国岗位到中国发展,同比增加了22%。最多的是数学与物理科学家,共639人,生命科学的科学家有478人,工程学与电脑科学家是298人。
政府推出的“抢人才”计划亦有帮助。特首李家超透露,截至6月底各项“抢人才”计划已经有超过10万宗申请,比原先的每年3.5万人目标超出近两倍。
黄锦辉指人才回流有利 但科研交流或受影响
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立法会议员黄锦辉,亦认同美籍华裔科学家科研能力极佳,指政治形势影响下,不少人选择回流,而香港是他们的一个好落脚点,相信有助带动香港和国家科研自主发展。
不过,黄锦辉亦担心大学之间的科研交流受到影响。他指本港大学团队与美国部份大学有科研合作,倘美国大学有获取美国基金资助,当命令实施后,美国大学则要向投资者和政府通报,届时或会影响大学间的合作。
不单影响美国资金 本地基金亦避免投资
创科研究需要大量资金,亦是美国禁令的重点。美国及盟友的投资银行、基金以及公司或个人投资者,在禁令下都不会在港投资量子、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至于本地私募基金,由于不少拥美国投资者或合作方,亦很可能避免投资上述行业。
立法会科技创新界邱达根亦认为,大部份美国资金通过基金投资,而香港大部份基金有美国资本投入,故今次禁令对基金有影响。他说,科技公司很多都有人工智能研究,部份基金或避免牵涉至禁令范围,就选择不投入资金到中国企业,形容禁令会“滥杀无辜”。
邱达根:内地基金准备投入 倡港府主动招揽
对此,邱指出内地有很多基金有充足准备,可以投入创科企业,反观香港大部份基金有美国资金基础,香港企业或需要募集新资本。他指香港基金有不少高端人才,担心基金业界出现人手流失。
至于基金投资减少的应对策略,邱达根认为香港部署不足,政府需要加强政策介入,主动出击招揽基金及企业来港。
科企商汤战略顾问、选委界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就认为,禁令生效后,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科企较难取得美国投资。不过金融界立法会议员陈振英表示,自从美方宣布制裁港府官员后,美企便减少对港企投资,故相信该行政命令不会对港有大影响。
对于研发资金,黄锦辉强调香港科企的合作伙伴不再只来自美国,更有来自中东、内地的团队,加上特首李家超近来积极外访东盟国家“搭路”,相信不难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他又指香港的融资平台十分吸引,科企可选择与中东或俄罗斯等国家的基金合作。
科研关键在于基础数据 “数据过河”已有进展
第三项是香港创科政策。香港已有人才,欠的是庞大的基础数据。而内地部份科技已有实地测试,拥有不少基础数据,如香港创科企业能申请取用,将对科研有莫大帮助。
其实“数据过河”这方面,香港政府已经着手处理。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6月代表特区政府,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签署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孙东表示,该备忘录有助内地数据有序、安全的流动到香港。
孙东解释,内地有严格的数据出境管理条例,而数据分为敏感和非敏感两类,《备忘录》就是要令敏感的、重要的数据有序、安全的通道流动到香港。
由此可见,美国今次的投资禁令,对于香港创科企业的资金来源确有影响,但并非不可解决。而中美角色之下华裔科学家来港工作,更是有利本港创科发展,只要“数据过河”等政策落实,香港科研发展的条件只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