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议员剖析深层次矛盾 结构性资源分配失衡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近年经常听到“深层次矛盾”,但所说的是甚么,却言人人殊,没有统一的说法。
《香港01》就住习近平上述讲话内容,分别向特首办、各政策局以及立法会议员提出两项问题,即如何理解香港的“深层次矛盾”,以及有何对策。特首办及政策局均没有回应,而议员的回应亦有多个不同角度,显示政界对此议题有不同理解,主要分别四大类别,以下议员重点提出结构性资源分配失衡。
地产过度畅旺,令少部份人在没有生产力的情况下累积大量财富,而大部份人则只靠劳力收入,但亦难以安居。
田北辰:大量资源集中少数行业及个人手中
田北辰认为,香港深层次矛盾源于回归前成功发展成金融和地产城市,大量资产集中于少数行业甚至少数人手中,这些团体或个人反过来发挥巨大影响力,在政经层面继续保持优势,造成稳定的恶性循环结构。
他表示,地产过度畅旺,令少部份人在没有生产力的情况下累积大量财富,而大部份人则只靠劳力收入,但亦难以安居。地产畅旺带来的副作用,例如租金上升和生活成本增加,则由大部份人承担。
田北辰表示,解决方法一是要大量造地以遏止楼价疯狂升势,二是发展多元产业以提供发展空间,三是税制改革采取更公义的税项和累进税率。
狄志远: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 要积极处理老龄化
狄志远指出三点,一是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贫富悬殊不断扩大,基层市民未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二是政府与社会关系不佳,民心未稳,市民对政府仍然不信任及不满。三是民主发展仍未达到目标。
狄志远认为,要处理贫富悬殊问题就要精准扶贫,并积极应对老龄化,改善安老服务。要改善市民与社会关系则要多沟通,施政要以民意为依归,更要多元参与,若有错就要认错。另外,狄志远指政府要创造有利条件落实双普选,区议会亦要维持民主选举产生,以加强年轻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
林振升:经济发展市民无受惠 要更大力干预市场
林振升集中在过往政府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引起的经济、社会问题,指随着经济发展,产业依然单一化,资源分配不均,令市场失衡和两极化,弱势、缺乏议价能力的市民无法从经济增长中受惠,并在多个范畴累积矛盾,包括住屋、劳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导致青年无法藉多元社会发展而向上流,同时楼价飙升令普通市民努力工作亦难以获得自己居所。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政府发展理念已经不再是“大市场、小政府”和“积极不干预”,而是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林振升认同政府要更大干预市场,除了土地、房屋,亦须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大刀阔斧改革职专教育、推动产业优势及改善劳工权益等,收窄贫富、强弱差距。
林振升指,过去一直依赖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以及专业和工商业支援服务四大产业,认为政府不能任由产业固化,需要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土壤,并提供相关职专培训,让青年有更多出路。
至于劳资冲突,林振升指并非敌我关系,但低技术工人议价能力低,建议劳工处设立各行业三方小组,加强劳资双方参与以增加认受性,让小组担当更重要的协调角色。
陈沛良:政治经济利益分配失衡 重点解决房屋问题
陈沛良认为,“深层次矛盾”有新有旧,整体而言都是多年政治经济利益分配失衡的结果,令市民难以安居、无法老有所养、贫富差距过大、公营医疗逼爆、社会保障欠缺、社会阶层分化、固化。
陈沛良集中讨论土地困局,指《施政报告》着重房屋问题,提出多项加快供应的方法,可见政府有信心解决“住”的问题。
管浩鸣:持份者互不妥协致困局 需要让利及同心发展
管浩鸣则提出,每个矛盾的持份者携着各自的最大利益,互不让步与妥协,往往只争取自我的话语权,因而无法解决“深层次矛盾”。他以发展大榄郊野公园边陲用地为例,指政府初步认为生态价值较低,可研究发展3.5万个房屋单位,而有环保团体认为应先收回附近棕地,才发展郊野公园边陲用地。管浩鸣认为,环境与发展并非对立,考虑到二十多万人仍住在㓥房,各持份者好应合力想出办法,破解困局。
强调社会持份者各不相让的管浩鸣,认为各持份者要在国家发展大局以及香港整体利益为依归的考虑下,同心协力从妥协中“让利”更多,让社会发展中派出的“红利”更丰厚。
江玉欢:政府需推动社会结构自我革新
江玉欢提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避免的结构性矛盾,指资本社会有一定发展后,继续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式微,渐渐失去满足社会大多数人对于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政府亦缺乏一定的自我革新意识和对经济和资本的掌控力,长时间故步自封,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与时俱进的制度、技术创新,社会矛盾便会渐渐突显,直接结果便是市民正面临的生活困境,如住房问题、温饱问题、就业问题等。
另一方面,江玉欢指香港回归25年,“人心回归”仍然不足,导致公众对于国家发展的认识不足、对于“一国两制”政策的认知偏差,甚至社会对于内地的一些存在的抵触心理。
江玉欢认为,特区政府应放低姿态,检视香港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敢于推动香港社会结构进行自我革新,积极采取政策促进社会公平、缓解贫富两极分化和资本主导情况,真正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香港模式”,把握住香港的优势,实现“一国两制”的进步意义。
陈颖欣:从分配资源入手 创造公平公义环境
陈颖欣亦指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是困扰香港多年的“深层次矛盾”。贫富悬殊、青年欠缺上流机会、住屋难等核心问题,反映不少市民过去一直未能享受香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既有碍社会发展,亦令矛盾加剧。
陈颖欣认为,要有更公平公义的环境,必须先从重新分配资源着手,政府必须加大力度多管齐下解决核心问题,发挥平衡作用,在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环节促进公平,彰显公义。她举例,首要做好扶贫政策、增加公营房屋供应、规划好青年发展工作,全方位处理跨代贫穷问题,让新一代青年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基层家庭生活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