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分析|林郑觅地4年反转再反转 明日大屿“主菜变配菜”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前日(6日)发表今届任期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最受瞩目的当然提出花20年兴建“北部都会区”,面积多达约300平方公里(即3万公顷),涉及住宅单位总数达92万个,可容人口250万,但林郑同时表明不会放弃另一巨型计划“明日大屿”。
读者如果不善忘,或会发现林郑许多重要的觅地政策方向都经过大变,而且和林郑上任初期,尤其修例风波前大相迳庭。有一部分,甚至推翻政府在“土地大辩论”后所下的决定。
本文集合林郑今份《施政报告》的觅地策略中,有哪些与上任初期完全不同。其中林郑曾经一直推祟备至的“明日大屿”愿景,虽然照常推进相关研究,但重要性明显已被新界北发展盖过,由“主菜”变成“配菜”。

▼特首林郑月娥施政报告2021懒人包▼

+3

1. 新界北发展急弹起

林郑月娥于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于中部水域填海人工岛,即公众所知的“明日大屿”愿景。林郑月娥当时的大计是,将明日大屿发展成香港第三个中心商业区(CBD),成为其增加土地供应的主轴。不过,由于计划造价高达6,200亿元及潜在环境和问题,最快可能要2034年首批入伙,明显远水难救近火,提出至今一直争议不绝。

不过自今年起,新界北发展的重要性急速提升,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前海扩区的影响下,新界北被视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根据地,发展“南金融,北创科”的格局。

今年《施政报告》大幅著墨在新界北发展上,提出建立“北部都会区”,林郑足足花上十段解释其发展理念,包括规划背景、空间布局、双城三圈、运输基建先行、增加创科用地、发展产业、开创就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甚至为此增设副司长。据统计,林郑在施政报告内提到16次“北部都会区”。

至于“明日大屿”,林郑在施政报告内只提到3次。虽说北部都会区是个新概念,有需要多加解释,但明显地,香港未来发展重心已放在新界北。论重要性,“明日大屿”明显已变得次要。

+2

2. 收地:由抗拒变热衷

林郑月娥上任初期,对于以《收回土地条例》收回新界闲置土地,一直持抗拒态度,称会引来司法覆核。前年初,土地大辩论结果出炉后,小组建议同时探讨动用《收回土地条例》以及公私合营(即后来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可行性。不过,政府去年2月回应报告时,虽表示“全面接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土地选项建议,但直接略去《收回土地条例》,只提“土地共享”。

同年10月,民建联转軚支持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人农地,林郑最后将之加入10月的《施政报告》中。政府于今年5月终于公布,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三幅分别位于元朗及粉岭、原划作住宅及综合发展区用途的私人土地,涉及约1.2公顷的私人土地,连同政府约0.35公顷土地,料合共可提供1600伙单位。目前政府的政策方向是两者并行,既收回土地,亦会鼓励发展商参与“土地共享”。

今年《施政报告》,林郑提到“过去两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已收回90公顷新界土地作发展,远较之前五年的20公顷为多”,态度正面得多。

+5

3. 祖堂地:由难以处理变主动提修例

发展新界北,少不免触及新界原居民“祖”及“堂”的土地,由于过往发展门槛甚高,只要其中一名宗族成员反对出售祖堂地,有关的民政事务专员便不会就出售决定发出同意书。

民政事务总署与新界乡议局于2018年成立工作小组,以讨论及研究祖堂事务的处理事宜,但具体工作进度未明。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于今年7月回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提问时,仍然表示降低祖传宗族祖堂土地的出售门槛会对祖堂有份人有相当大的影响,“必须谨慎考虑,并充分咨询持分者”。

于今年《施政报告》中,林郑首度提及释放祖堂地的进一步方法。她同意可考虑修订《新界条例》,在尊重祖堂传统和保障祖堂成员合理权益的前提下,务实地处理目前祖堂地难以发展的困局。民政事务局局长将与新界乡议局成立工作小组,联同发展局和其他部门,在一年内完成检讨并制订具体修订建议。

沙田马料水填海将重启,不过用途改为扩建科技园。(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网站)

4. 马料水填海:暂缓过后又重启 用途大改

林郑于“土地大辩论”中,收集有关填海项目的意见。其中当时拟议的5个项目中,马料水填海原定为住宅用途,但由于该地太近民居受到激烈反对。最终,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在报告中认为,填海可创造新土地以增加土地供应,故支持于5个建议的近岸地点填海。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前年2月表明政府立场,建议就龙鼓滩、欣澳及小蚝湾的填海项目进行详细研究,马料水项目暂缓。

不过在今次《施政报告》中,林郑宣布政府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加上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入岩洞腾出现址,共提供88公顷新土地。有别于原先建议的住宅用途,新增土地可主要用作创科发展,强化东部走廊地区以创科为主要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