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收费改革|基层批加价“太苛刻” 社协倡自动豁免领长生津者

撰文: 何夏怡
出版:更新:

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急症室、基本科门诊、专科门诊、磁力共振检查等收费增逾一倍。社区组织协会副主任施丽珊今日(30日)联同基层市民见记者,批评加幅太惊人,可能阻碍基层求医意欲。有一家四口长期需看专科和覆诊,料收费改革后医疗费激增两倍,由每月1,000元增至3,000多元,希望当局斟酌加价幅度,“例如急症室加到250元”,而非目前当局建议的400元。

施丽珊倡自动豁免领长生津的人士医疗费,减轻有需要长者的负担。对于当局引入无需审查的每年医疗开支“封顶”一万元机制,施认为部份中下夹心阶层经济负担仍大,建议新增需要资产审查的5,000元“封顶”机制。

莫太(左)称理解政府加价,惟希望幅度减少。(何夏怡摄)

莫太一家四口患长期病 医疗费料增逾2,000元

52岁的莫太与58岁的丈夫育有一对16岁子女,一家四口都长期看专科,其中女儿患遗传性贫血,同时要长期看精神科,莫太患贫血和胆病;莫生上月因肾结石做手术,同时早年在地盘工作耳朵受伤,需定期复诊。

3月30日,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协)联同基层市民见记者,回应公营医疗收费改革。(何夏怡摄)

莫太预料新收费实施后,全家医疗费将由每月1,000元增至3,000多元,由于需照顾家人且大病初愈,夫妇二人暂时只能兼职,入息不符合在职家庭津贴的申请要求,种种因素加重生活负担。莫太不愿申请综援,担忧子女因此失去上进心,“好多家长都唔想攞”。她称理解政府加价,惟希望幅度减轻,“例如急症室加到250元”,而非激增至400元。

盼政府对长者宽容:“不要太苛刻”

另一名受影响基层,是70岁的独居长者霞姐,她谈及医疗费加价时不禁哽咽落泪,忆起曾在安老院工作六年致腰骨劳损,更遇意外致腰骨折,如今仅凭每月4,250元的长者生活津贴生存,惟房租占1800元,余下2,000多元为伙食、水电、医疗费。她希望当局在改革时,“对老人家宽容一点,不要太苛刻”,多体谅入息低的长者。

独居长者霞姐希望当局推公营医疗改革时体谅低入息长者。(何夏怡摄)

基层长者批医疗费“减免机制”手续复杂难申请

现时有医疗费用减免机制,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可全数减免或部份减免医疗费用,不过申请过程被形容要“过五关斩六将”。霞姐表示减免机制麻烦,包括适老设计不足,例如表格字体小、职员不愿协助填表“黑口黑面”,及资产审查麻烦,“申请银行月结单,又要收50蚊”。

萧生(中)和萧太(左一)指医疗费用减免机制申请繁复。(何夏怡摄)

住唐楼的基层长者萧生与萧太形容申请过程“上落超过千级楼梯”才成功,斥流程繁复,包括“见社工、交资料、到民政事务处宣誓、补资料”四步。

施丽珊(左)指公院各项服务加费幅度太惊人,阻碍基层求医。(何夏怡摄)

倡豁免领长者生活津贴者

按目前医疗费减免机制的入息及资产限额,2人住户为16,950元,高于长者生活津贴的限额16,440元,即领长生津的长者夫妇,必定可获得全数减免医疗费用,社协建议政府为他们免却申请程序,划一豁免医疗费用。至于1人住户的限额是7,575元,较长生津限额10,700元低,社协指为减省行政成本,支持单身长者工作,亦可为他们免却申请程序。

3月30日,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协)见记者,回应公营医疗收费改革,出席的包括副主任施丽珊。(何夏怡摄)

倡每年医疗费五千元“封顶” 可配合资产审查

社协同时建议放宽医疗费减免机制的入息限额,二人住户的入息上限订于入息中位数的 125%水平,即28,250元,或根据“从事经济活动家庭住户每月入息中位数”计算入息上限。施丽珊解释,部份长者或失业住户收入低、甚至无收入,会大幅拉低入息中位数,令部分有工作的基层家庭不能受惠。

对于当局引入无需审查的每年医疗开支“封顶”一万元机制,社协认为部份中下夹心阶层的经济负担仍大,建议新增需要资产审查的5,000元“封顶”机制,按“从事经济活动家庭住户每月人息中位数”厘定入息限额;或者对于可减免部份医疗费用的人士,当医疗开支累积至5,000元后,可申请“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