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港青闯大湾区2年 创科业务拓全球15地:内地市场比港大10倍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支持青年到大湾区发展,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今日(2日)发表的大湾区发展调查结果显示,527名居广东省港青中,有64.6%相比两年前更愿意到大湾区工作。总会常务副主席郭基𪸩就指出,青年接触过内地后对到内地发展有正面态度,建议政府推动内地实习计划及文体艺等的交流活动,鼓励青年主动了解内地。
调查同时显示,不认同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青年占33.3%,相较2018年的11.6%上升近2倍;而不愿意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青年,亦由18年的31%上升至今年的51.1%。
港大经济学讲座教授王于渐表示,相信去年发生的社会运动是影响青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疫情下内地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有高速发展的重要经济体,大湾区会有好的机遇,往后可能会令青年心态改变。
有份出席记者会的2020大湾区90后青年魏嘉俊,于前年透过香港青年联会与民政事务局合办的“深圳创业试行计划”落户福田,由于当时大湾区各城市的政策资讯并不流通,形容“交咗好多学费”;而经过2年经营,其公司业务现跨越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认为“内地市场规模比香港大10倍”,加上人工等成本较低,为创业制造良好先天条件。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于今年9月至10月,抽样访问1009名15至39岁香港青年。对于调查显示不认同及不愿意到大湾区发展的受访者增多,王于渐认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放缓,凸显大湾区的机遇,加上距离近、语言及环境熟悉,预料未来有可能吸引更多青年。
总会主席霍启山强调,希望给予港青更多选择,大湾区是其中之一,今次报告的目的就是了解青年于内地的需求,以向政府倡议能帮助他们发展的政策。调查发现,青年希望政府提供住屋、交通及医疗等津贴,或在大湾区9个城市中兴建类似“香港城”的社区;总会建议政府推出相应的大湾区青年生活津贴包,以弥补离港到内地工作的额外开支。而提到《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霍启山称总会将积极向应,与友好机构合作,为青年提供更多大湾区职位。
调查又发现,青年考虑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时,主要顾及收入水平,占85.1%;另外有逾7成分别认为生活水平及语言障碍重要;亦有近7成会考虑到政见理念。
90后青年到大湾区创业:湾区城市能取长补短
年仅26岁的魏嘉俊是万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兼行政总裁,公司于2018年推出的3D悬空影像系统,应用人类视觉暂留技术,通过高密度的LED灯带转动,制造祼眼3D画像,在短短两年已与200多个国内外一线品牌建立合作关系,业务跨越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
到大湾区发展并非没有挫折,魏嘉俊到深圳发展后才发现,当地主要定位为互联网,对于自己的文创科技没有适合的产业链及政策支援,在摸索的过程中浪费不少时间及金钱。其后在一次展览上,魏嘉俊认识了广州的领导人,于去年年中获邀到广州发展,发现当地更适合文创产业,加上有政府补贴租金、税务及住宿等,令他的公司得以顺利发展,并扩展至东莞及佛山设立分公司。
有意见担心大湾区发展会进一步削弱本地的人才供应,魏嘉俊就认为不应视香港为单一城市,湾区概念的好处是各个城市能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互通;即使在内地进行研发,亦可回馈香港。他又称,并没有舍弃香港,在发展企业的立场一定是计划如何扩大规模,而大湾区就是最近的机遇。
面对新冠肺炎的冲击,各行各业受挫,魏嘉俊的创科公司反而利用到疫情发展AI客服。他的公司研发出全球首套3D线下智能语音客户服务系统,在疫情下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当中港铁启德站就推出智能“铁仔”作试点,取代站内人力资源,即时与客人以广东话沟通,并提供车站设施、路线、车程时间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