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署署长专访|30载工程师做到署长坚持创新 难忘学客户服务
“由您每朝起身用电,坐升降机去返工,出行坐铁路,机电署都提供紧服务。”—— 潘国英加入机电署三十载,由工程师做到署长,最大感受是工作与市民息息相关,难忘入职初期学客户服务,一直鼓励同事“以客为本”善用创科改善生活,由“空气过滤器”到预防电梯“炒梯”的智能梳齿板,都是机电署研发,今年更有21个项目荣获日内瓦发明奖。展望未来,潘国英秉持前任署长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希望带领机电署领先行业:“如果我哋唔系去做先行先试,就会不进则退。”
机电署署长潘国英专访・三
加入机电署三十载 鼓励同事领先创新
“30年前啱啱加入,基本上文件同讯息传输都系纸本,到今日网上系统,系好大转变。”上任机电署署长半年的潘国英,见证部门多年来的进步。
维修服务以前靠师傅技艺,佢𠮶啲经验或者睇吓部机嘅声音,今天我哋用咗大量科技搜集机电系统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提高效率。
机电署作为工程和技术部门,不时为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机电服务,恒常维修保养的同时,潘国英的要求更高,“必须要喺行业嘅前面,亦都要做啲领先嘅效果,如果我哋唔系去做先行先试,就会不进则退”,举例署方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时搜罗市面适合的创新科技应用,改善效率,深明掌握科技和技艺也很重要。
秉持前任署长们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潘国英忆起机电署前署长们的理念,如今自己成为部门首长,仍紧记在心,“一路好鼓励同事应用科技有啲创新嘅做法,你常常都可以再做好啲嘅”,机电署不时获奖,今年在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7项金奖、10项银奖及4项铜奖。这个“追求更好”的信念亦与机电署的定位有关。
当时嘅署长大力推崇掌握顾客服务,比较特别嘅系公务员要明白以客为本,顾客嘅需求同希望,我哋好重视。
难忘上客户服务课程 工程师也要明白以客为本
潘国英说机电署是以服务为主的部门,不论是营运服务、提供机电系统、规管安全或能源效益等,都离不开服务的元素,部门很重视客户服务。犹记得30年前加入机电署时,当时的署长已大力推崇掌握顾客服务,“除咗上𠮶啲技术课程,亦都上过客户服务课程,我觉得比较特别系公务员要明白以客为本,顾客嘅需求同希望”,故部门每两年会做客户意见调查,收集部门满意度,以至员工意见,目的都是想改善服务质素。
未来科技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等都好有潜质,我哋会继续鼓励同事透过比赛试验项目,测试多啲新科技同埋创新嘅做法。
规管机电安全著重“治未病”
其中一个改善服务的方向,就是居安思危。潘国英说规管机电安全,很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尽量避免风险发生,举例今年7月28日港铁观塘线太子至何文田站暂停服务,利用28小时更换老旧设备,机电署与港铁拍住上,“星期一朝早准时开返车俾市民使用,可能大家唔会觉得有啲咩发生,但系有啲旧设施我哋都更换咗,确保将来唔会因为旧嘅资产出问题影响铁路服务。”
我哋都一直去坚持居安思危,唔可以今日个环境似乎几好,就唔谂将来嘅风险。
另一例子是2021年屯马线全线通车,及2022年东铁线延伸过海,潘国英说机电署在事前一至两年,偕港铁工程人员做很多不同演习,“半夜到凌晨五点,中间𠮶几个钟头去铁路检查,做咗好多功夫,确保通知𠮶日可以畅顺。”
以“精彩”形容三十载机电署工作
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工作,还有制定极端天气和达至碳中和的计划,潘国英举例氢能试验、能源效益标签,9月推行第四阶段“强制性能源效益标签计划”,扩展涵盖范围至气体煮食炉、热式气体热水炉,以及LED灯,由“悭电”到“悭气”。
“您朝头早起身可能用电、用气体,然后坐升降机去返学、返工,出行坐铁路,其实机电署都提供紧服务”,本月是潘国英加入机电署三十载,他感受最深的是署方的服务涵盖每一个市民生活角落,形容工作很有意义,“我哋好多同事加入咗都会一直做落去,做到退休嘅。”
呢30年真系好精彩嘅,做过好多唔同部门,基本上市民生活各方面都有机会贡献到,我哋希望持续改善服务啦,用多啲科技,便利到市民我觉得系好有意义。
展望未来,潘国英希望加强中外合作,与内地合作创科或燃料项目,走出去参考外国的经验,与亚太经合组织国家和地区分享能源效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