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乡村学校,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曾是新界教育的摇篮,随后由于人口结构变迁和校舍条件等,村校由兴盛转至衰落,一间接一间地停办。在政府表示要解决土地问题的今天,全港有234间空置校舍,近半数未有使用,一直丢空数年甚至数十年。“01影像”带大家穿梭这些丢空校舍,重回当年曾经培养莘莘学子的地方,今天荒废破旧的面貌。摄影:黄宝莹撰文:林绮琪
香港的乡村学校,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曾是新界教育的摇篮,随后由于人口结构变迁和校舍条件等,村校由兴盛转至衰落,一间接一间地停办。在政府表示要解决土地问题的今天,全港有234间空置校舍,近半数未有使用,一直丢空数年甚至数十年。(黄宝莹摄) 要追溯村校的历史,大概可以从清末的学塾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界村落在祠堂私塾的基础上逐步改革,村校逐渐成形。过程由民间推动,村民自行承担经费筹办,政府仅由督学从旁监察教学质量,每年向表现良好的学校提供津贴,这可算是一段民间力量动员的历史。(黄宝莹摄) 新界不少村校被杀校后,校舍丢空多年,校园杂草丛生,设施亦已老化。(黄宝莹摄) 战后人口急增,五十年代可说是村校的黄金时代。村校一般只有6班左右,但在全盛时期扩展至20多班,全港村校当时更达到800间。它们大多是金字塔顶式的单层建筑,校内种植果树及其他大树。(黄宝莹摄) 随着香港的出生率持续下降,加上新界交通网络、新市镇及屋邨发展等,八九十年代迎来了村校的衰落。至2003年政府推行“统整使用率低的小学”,即俗称“杀校政策”,村校愈来愈少。1993年的立法局文件显示,于1992/93学年,全港共有134间乡村学校,但至今仅余20间。近年,北区的“双非”及“单非”学童大增,学额严重不足,北区多座废置校舍却仍重门深锁。重开或是另作发展,均遥遥无期。(黄宝莹摄) 教育局去年的数字显示,全港共有234间空置校舍,有105间未被使用,接近半数;另外有73间教育局认为不适合作教育用途,最后交还地政总署作其他用途。但这73间校舍至今已停用了半年至35年不等。(黄宝莹摄) 乡村学校一般为单层建筑,校园多贴近大自然,从前在蓝天树影下上课。((黄宝莹摄) 团体要想使用空置校舍作非牟利活动,需向地政总署申请。如获批,可以短期租约形式租用。惟即使成功申请用地,亦需重新翻新、铺设水喉、电线等,最少需花二三百万元;若校园有任何结构问题,费用更为庞大。(黄宝莹摄) 除非找到善长就项目大笔捐款,否则可以负担此数目的非牟利机构不多。(黄宝莹摄) 村校停办后,若短期内不用作办学校,土地一般会交还地政总署。(黄宝莹摄) 前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总干事狄志远解释,由于地政总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并无责任去规划如何使用该地方。(黄宝莹摄) 加上政府部门之间各自运作,又没有政策推动大众善用校舍,令大量校舍用地丢空多年。(黄宝莹摄) 现时老人院舍、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地需求甚殷,多座废校发展却未见曙光,十分浪费。(黄宝莹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