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门创意馆】废校重生:逃得过清拆,却离社区太远?

撰文: 柯咏敏
出版:更新:

香港现时有百多间空置校舍,但能活化的例子则寥寥可数。租用废校的申请手续繁复,有团体尝试申请租用元朗村校为社区服务中心,但拖拉两年,租期只获批一年,又因种种因素而搁置申请。鲤鱼门创意馆(下称:创意馆)前身为有62年历史的鲤鱼门海滨学校,它是如何突破重重难关,逃过被推土机清拆的命运?
同时,创意馆推广当区历史,积极宏扬粤剧、陶瓷等传统文化,馆长指其定位是介于高雅及社区艺术之间的中层文化艺术馆,如此说来,除了延续旧校生命之外,这种介于高雅与社区的艺术,又能否将历史建筑物与鲤鱼门社区连结起来?

鲤鱼门由过去一条小鱼村,发展成驰名的海鲜美食景点,小小的地方,竟有数十间海鲜酒家。(龚慧摄)

成功要诀 及早预备活化方案

鲤鱼门创意馆于2012年启用,前身为鲤鱼门海滨学校。2008年学校遭“杀校”后,“九龙社团联会”于2010年向政府租用海滨学校旧校舍。

教统局于2002年发表《统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学》政策 (俗称“杀校”),由 2003/04 学年至 2011/12 学年,共有 86 所小学因未能符合小一收生最低人数而按“杀校”政策停办,其中 40 所是乡村学校,有 62 年历史的“鲤鱼门海滨学校”亦不能避免。

“杀校”导致校舍空置的问题亦随之而来,香港现时有 105 间空置校舍,但能活化成为其他用途的例子则寥寥可数,如大埔官立中学的“表演艺术中心”、佛教大光中学的“生活书院”及坪洋公立学校的“空城计划”。租用废校的申请手续繁复,有团体尝试申请租用元朗村校为社区服务中心,但拖拉两年,租期只获批一年,加上因修葺费太昂贵而搁置申请。

为何海滨学校能够在 2 年间便能活化为“鲤鱼门创意馆” ?

前鲤鱼门海滨学校校监叶柏强表示,他于2003年得知学校在“杀校名单”上,立刻与校友设法保存学校的文物,并于2005年编写一份校刊详尽介绍鲤鱼门及学校的发展史。鲤鱼门创意馆馆长高宝怡博士补充,当时观塘民政事务处得悉校友保育的诉求,申请把用地改为推动文化艺术空间,并招标接受申请。

高宝怡说:“我向政府多番强调,创意馆并非只是举办文化活动,而希望向外界展示鲤鱼门及学校的历史和价值,相信这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原因。”

鲤鱼门与海滨学校的历史,正正与叶柏强的家族有莫大关系。

叶柏强的叔公叶恩寿为鲤鱼门石商,20年代于村内开办私塾,后因日本侵占香港而停辨。1946年叶柏强父亲复校,并将校名定为“鲤鱼门海滨学校”,全盛时期学校共有500多名学生。叶柏强的家族是学校的创办人,年复年储了很多文物,有些更超过100年历史,部分文物现于创意馆展出。

创意馆定期举办工作坊,推广传统文化。(龚慧摄)
创意馆楼高两层,地下设有陶艺室、展览馆。(龚慧摄)

馆内展品由前鲤鱼门海滨学校校监收集

创意馆楼高两层,地下设有陶艺室、展览馆,2 楼的平台及 3 间活动室,则作举办工作坊及聚餐之用。中庭位置设有长期展厅,展出鲤鱼门石矿及陶瓷历史。

50 年代鲤鱼门以采石为主,共有 4 个石场营运。据叶柏强所述,当时采石业十分兴盛,以打石为生的家庭一年内由 50  户增加至 100 户。叶柏强的家族经营采石生意,这引起他对研究采石及陶瓷历史的兴趣。

“因为家族的关系,我大学时期已经开始研究打石历史,加上当时有陶瓷厂租用家中的一间屋做厂房,从小便接触这两种行业。现在的展品都用上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能够有机会展出真是一种缘份。”

叶柏强的家族历史与研究为“鲤鱼门创意馆”的成立打下重要基石,亦是团体能够成功租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九龙社团联会知道我与学校以及整条村的历史,便找我一齐帮忙筹备活化学校的计划。若然联会只是放陶瓷或其他展品,估计他们需要更丰富的内容才获得政府支持。”

创意馆早前邀请艺术家制作装置艺术,其中一件以大红花作主题的展品放置在创意馆的花园。(龚慧摄)

创意馆以传统文化作主导?

鲤鱼门创意馆成立3年,定期举办工作坊、讲座、展览,题目以鲤鱼门的历史文化为主轴,例如陶艺、鲤鱼旗工作坊。此外,创意馆亦推广粤剧、潮州文化等传统。作为一间创意馆,现在是否较侧重于推广传统文化?

高宝怡表示,她曾修读艺术教育,于 80 至 90 年代从事推动文化及艺术教育的工作。对于创意馆的艺术理念,她自有一套想法。“没有过去,哪有今天?我认为创意应要有根,透过学习传统为自己的艺术打下基础,这样才可以创作出更有内涵的作品。”

她强调,创意馆在传统与艺术创作是双线并行。在 2009 至 2010 年,创意馆参与“东九龙文化艺术播种计划”,邀请艺术家制作 10 件装置艺术,于观塘海滨花园作展览,其中一件以大红花作主题的展品现时放置在创意馆的花园。

创意馆希望把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融合。在2012 年,创意馆举办“戏棚文化课程”,期间展出一系列以 《出色》为题的摄影展。相中捕捉了粤剧演员化妆时的神态。此外, 他们把竹架搭建成九宫格的形状,把其中八张相片以黑白方式呈现,突出在中心位置的彩色照片。高宝怡指,观众欣赏展览后都表示对粤剧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馆长高宝怡认为,创意馆应今昔并重,以传统文化的根基成就创意。(龚慧摄)

“原居民”早已迁走 难找街坊作导赏员

香港不少团体在多个地区成立“故事馆”,所举办的活动贴近社区生活,有些甚至以居民作主导,如香港故事馆会邀请湾仔街坊担任导赏员,亲自讲述旧湾仔及蓝屋的历史。创意馆除了展现极具价值的文物外,如何拉近与鲤鱼门居民的距离?

叶柏强坦言,鲤鱼门很多“原居民”的子孙早已迁走,新搬进来的居民对鲤鱼门及学校的历史一无所知,难以效法其他故事馆来组织街坊举办活动。反之,他们希望吸引对鲤鱼门历史有兴趣的人参与工作坊及导赏活动。他表示现正培训一班导赏员,向游人及学校团体讲解鲤鱼门的历史。

高宝怡表示,创意馆的定位是介乎高雅及社区艺术之间的中层文化艺术馆,但鲤鱼门街坊街里会否受落?她答道:“创意馆是‘落到地’,但我们必须具备专业性,因为我们成立目的是希望提升居民的文化水平。”她以刚结束的“鲤鱼门艺墟”作例子,创意馆早前举办“鱼灯扎作比赛”工作坊,邀请到扎作大师吴大来教授扎作鱼灯的技巧,30名参加者来自不同地区,她认为参加者能够同时学习扎作传统技艺,又更了解到个中文化。

(龚慧摄)

审视保育意义

位于湾仔蓝屋的“香港故事馆”前身为“湾仔民间生活馆”,自2007 年开始便组织街坊举办展览、带领导赏,如:蓝屋导赏、唐楼导赏团等,由蓝屋街坊亲述以前的生活。除了介绍社区文化,故事馆亦关注社会议题。早前街坊因反对城规会于湾仔庆云街建酒店,于故事馆举行展览。他们自行制作酒店模型及展板讲解事情的发展及诉求,希望引起公众关注。

活化及保育的意义,除了延续旧建筑物的生命,还要思考如何将建筑物与社区重新连结起来。毫无疑问,鲤鱼门海滨学校活化为创意馆能重现当地历史文物,为香港增添一个由下而上的活化例子。不过,如何将之连系当地居民,乃创意馆需要面对的问题。创意馆成立仅三年,一切还在起步阶段,将来会否更“落地”,成为凝聚居民和鲤鱼门社区的新生命,有待观之。

(龚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