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经有“绿色暴雨警告”?30年从未对外使用 后竟因一事取消

撰文: 可乐米
出版:更新:

“绿色暴雨警告信号”原来曾经存在过?天文台近日揭秘,原来现行的黄、红、黑三级制并非最初版本,1992年至1998年期间曾短暂存在过“绿雨”,但因6年间从未向公众发布过,现今更是鲜为人知。

天文台Instagram截图

香港天文台近日分享关于暴雨警告信号的冷知识,表示在1992至1998年其实曾存在过“绿色暴雨警告信号”,是1992年一场严重暴雨后的措施之一,在当年五月香港遭遇极端暴雨,仅上午时段就录得109.9毫米惊人雨量,由于当时天文台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导致各区水浸,交通极之混乱,更有市民被急流冲至低洼地区,令天文台在同年紧急推出四级暴雨警告信号“绿”、“黄”、“红”、“黑”,因此香港其实短暂拥有四色暴雨警告信号。

天文台Instagram截图

设计灵感来自交通信号灯

天文台说明这套系统的颜色设计概念源自交通信号灯,“黄雨”采用交通灯“黄灯”的琥珀色(英文为Amber),红色与黑色则分别代表不同危险程度。而对应交通灯“绿灯”的绿色暴雨警告,成为唯一未曾公开的级别。根据当时规定,绿色和黄色暴雨警告仅通报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机构,仅有红色和黑色警告会向市民公开。

香港地方至中心 截图

1998年简化为三级制

而这套四色系统运作6年后,于1998年再次改革,当时天文台决定采纳申诉专员公署的建议,将暴雨警告讯号简化为现行的黄、红、黑三级制,并增加对外发布黄色警告信号,因此该“绿雨”只维持6年直至1998年就被正式废弃,期间亦从未向公众发布过,也鲜为人知“绿雨”象征未来12小时内会有显著雨量,因这个短暂存在过的警告级别,成为只有政府内部知晓的“都市传说”之一,而现今新制度的三色制至今已运作超过24年。

香港地方至中心 截图

香港现行暴雨警告的标准如下:

1.黄色暴雨警告: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会有每小时超过30毫米雨量,可能导致低洼地区轻微水浸;

2.红色暴雨警告:每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可能引发道路水浸及交通挤塞,并影响学校上课安排;

3.黑色暴雨警告:每小时雨量超过70毫米,且雨势可能持续,市民应立即前往安全地方躲避

资料来源: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