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3/4拍的眼神交流】记录社区猫日常 摄影师自有一套沟通方法
摄影:钟伟德、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不会用食物和声音引诱,而是花时间与牠们相处,建立关系。”中泰混血摄影师小裕,4年前开始拍摄社区猫,在香港和泰国的街头巷尾寻找猫星人的身影。本月开设慈善摄影展“野良猫。闯荡志”,分享作品的同时亦为领养动物中心LAP(Lifelong Animal Protection Charity)筹款。主办单位The Right Place呼吁公众关心社区猫的生存状况,同时宣言领养信息,主脑之一Sam Li表示,“照片中的某些猫咪已经离世了,这些真实的生命个体包含强烈的情感,我相信参观者能够感受到。”
社区猫是社区的一分子
“这些猫有的是店家饲养的,有些活在街头,牠们都是社区的居民。”摄影展的英文题为“Community Cat Dairy”解释了小裕对社区猫的理解,用镜头纪录社区小居民的日常与成长。
原来,要分析一个社区,可从那里的猫咪入手。“中上环地区比较安全,食物也充足,猫咪眼神也温柔一点;某些社区有虐待动物的历史,猫咪的眼神往往充满警觉性和不信任。”
不用食物、声音引诱 是拍摄礼仪
小裕坚持拍摄不用食物和声音,不但为了捕捉猫星人真实的一面,也是保护牠们的手段。“若猫咪习惯了被喂食,对陌生人没有戒心,并不是好事。”这与以拍摄社区猫闻名的摄影师岩合光昭、叶汉良同样采取自然拍摄,不用外物引诱猫只。
如何获得猫咪的信任?小裕也有心得,眼神交流是第一步。“猫眨眼的速度比人慢四分之三,我模仿牠们眨眼的方式,与猫咪对视;若猫咪接受了,可以伸出手,让牠们熟悉气味,作为打招呼的方式。我相信猫咪能感受到当中的善意,就算没有食物,也能吸引牠们停留。”
社区猫生命短暂 吁公众多关心
“社区猫并不是受欢迎的动物,很多家长都对社区猫有偏见,认为不卫生或有攻击性。”一味地抗拒和排他,容易造成撕裂,小裕希望大家能更平等地看待小生命,把自己缩小一点,互相欣赏,世界或会更美好,“虽然生命很短暂,但牠们总是很努力活着。”小裕同时为领养动物中心LAP做义工,除了为小动物打扫、护理,也为牠们拍摄美美宣传照。
小裕回想这段旅程,影猫带给他一堂生死教育。”不辞而别,是社区猫惯常说“再见”的方式。“上次见面很强壮的猫,今次已经比瘦弱,有些甚至不在了。因此每次都更珍惜与牠们相遇的缘分。”
野良猫。闯荡志日期:3月31日至4月30日地点:The Right Place(免费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