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猫捉影”摄影师救猫:别怕与制度周旋
叶汉华(阿华),资深摄影记者和街猫摄影师,其facebook专页“捕猫捉影”逾4.7万名粉丝。他曾为猫举机拍摄上万次,还亲自帮忙捕捉、绝育和暂托。最近为救自己屋苑的街猫免遭人道毁灭,周旋在政府部门、屋苑管理、业主法团和街坊农户之间。他日间工作,晚上草拟建议文件,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仍为这些社区动物付出,争取人猫共存。
摄影:黄宝莹
猫群8年前已落户
深井豪景花园依山而建,绿色景致吸引人,也吸引猫。在后山和附近杂草丛生的政府官地,以至屋苑的停车场天台,不时都见街猫踪影。当中停车场天台的猫群早在8年前已落户,有说是自来,也有说是遭人遗弃,平时有好心人会为牠们带点食物。最近天台活化成优闲农庄,但绿色田园与猫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没有出现,反而惹来街坊农户投诉被猫滋扰,管理处遂向渔护署借来捕猫笼,捉走了几只天台猫。
我想了解他们(街坊)与猫的冲突,尝试解决问题。
不对立 聆听投诉人心声
这群天台猫在2011年时亦曾被投诉和捕捉,阿华于是开始与爱护动物协会(SPCA)进行CCCP(捕捉、绝育、放回计划),自此猫只数目维持约5只。直至2015年10月中,SPCA通知阿华其中一只天台猫被渔护署捉走,才惊觉人猫冲突又卷土重来。他向管理处查询,得悉原来有天台农户投诉,更建议阿华将猫带走,作为“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件事需要一个治本方法,不是一有猫出现就扑杀或者带走。我想制定一个处理机制,日后屋苑再有猫出现便有方法处理。”阿华马上草拟致农户的公开信。“我想了解他们与猫的冲突是甚么,尝试解决问题。”
公开信贴在通往天台梯间,为了令一百块田的农户去看公开信,阿华准备了一百张小字条,逐一贴在田边,但贴上一日便遭移除,翌日在同一位置再贴,随即又给拿走。本著锲而不舍的精神,阿华直接走到天台找农户商谈。有人抱怨,甚至激动得骂猫又骂人;但也有较平心静气的,愿意说出问题:原来猫因天性使然,在田里挖泥大小便,细果破坏了不少农作物。
“至少知道问题所在。我在想,可否在未被开垦成农田的花圃,翻松泥土,吸引猫只过去方便。”如何吸引牠们过去?“把猫屎移到花圃里,用气味吸引牠们。”预期农户会帮忙?“只要他们支持,实质工作可由我和其他义工做。”即使牠们真的会到花圃方便,日后谁来清洁?“我或义工都会做。”业主法团会否答应?“我会继续约见他们。”管理处和业主法团终于致电阿华了解详情。
死缠烂打 奏效
阿华再到天台找农户聊天,随行的记者心感忐忑,早已做定挨骂的心理准备。其中一位农户听过阿华的建议后只淡然道:“我觉得没多大作用,不过你即管试试,牠们也有生存权利。”被泼了一头冷水,但阿华还是感激对方那“即管试试”的回应。
我们也不应为了玩(悠闲农耕)而赶绝牠们,实在不想找渔护署捉猫。
另一位街坊Eva说:“这些猫真的很麻烦,试过抓烂我的农作物,又在田里大少二便。不过始终是牠们先来,我们也不应为了玩(悠闲农耕)而赶绝牠们,实在不想找渔护署捉猫。”
这说话犹如一服强心针,阿华感激得双手合十连声道谢,展露难得的笑容。为免农作物被猫蹂躏,Eva在夏天时会种一些较高的植物,秋冬种菜时则会在田边围起纱网和矮小的篱笆。“这些设施不太碍人,希望可有效阻隔牠们走进田里。”
我不介意被骂,只要农户肯让我试,就算把我当成傻仔也没甚么大不了。
也有怨气较重的农户,说下雨天猫只在田中便溺,猫粪溶在田里弄到臭气薰天,令她要将全部泥土挖起更换。“你们这些爱猫的人,应该把猫带回家。牠们是宠物,不应该在这里,你们把猫放在这里才是不人道。”气上心头,这农户重复又重复地向阿华投诉。
“这些猫都不是我放在这里的呀……”阿华哭笑不得,记者在旁也感无奈。然而,从事摄记多年,他早已练出一片厚面皮,为了这些小动物,他亦甘愿放下身段。“我不介意被骂,只要农户肯让我试,就算把我当成傻仔也没甚么大不了。”
街坊参予 猫命终保
离开天台前,阿华不忘将公开信重新贴上,他早已有此一著,背包内放了好几份副本,以备不时之需。问他与业主法团和管理处交涉的进展,他连忙打开手机备忘录,按时序读出纪录。“我怕自己会搞乱时间。”这就是他的处事作风,只要确认目标,就会有条不紊地去逐步达成。
阿华上月搬离屋苑,但无损他对猫的关注,日后他仍会继续为豪景天台猫争取生存空间。但他并不孤单,屋苑里的一些热心居民已加入他的行列,还组成了关注组。“即使立案法团不允许我为猫设立猫厕所,但他们至少也答应了再发现猫时,先通知义工,不会立即召来政府部门捉猫。总算能保住猫的小命。”小胜一仗,但香港人猫共存的理想社区,还要经过多少场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