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从油画看1920年代妆容 粉红潮流取代朴素
电影《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本周四(2月25日)上画,让史上第一位变性人、原名埃纳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的莉莉易北(Lili Elba),他的故事呈现银幕。虽然电影、小说及1933年出版的回忆录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三者间的演译角度迥异,时尚与艺术始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将一连3天分3个部分阅读。除了电影与小说,格尔达的真迹最能反映莉莉的真实面貌。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将从她的绘画风格、画中的时装、妆容,去看莉莉形象上的变化。(系列报道三之三)
画笔之下,莉莉一直存在于画布之中,由生至死,格尔达的油画仿佛赋予莉莉生命、成长,乃至永生。由一开始的柔弱稚嫩,继而雍容华贵,到后来奔放自如的女性媚态,由时尚穿搭到姿态表现,都呈现在格尔达的画中。
用妆容唤醒莉莉
书本是这样写的:“倘若格尔达仔细算过,应该会发现目前已经累积100多幅莉莉的画像……莉莉的棕色瞳孔隐在一排长睫毛后面;眉际杂毛都已拔净,眉峰挺秀;一侧头发搬到耳后,露出不停晃荡的琥珀耳环。”这是格尔达搬到巴黎不久,对画中莉莉脸上的形容。
首先我们得知道,1920年以前,虽然女性已经广泛在脸上涂妆,但仍是奉行不起眼的自然妆容为主,避免夸张色彩。是以一直女性的粉底都仅仅只有白色,走在街上浓妆艳抹的女性,均被视为不正不经。可想而知,其时的女性人像画同样以朴素形象为主流,譬如清纯的女孩形象,或勇于牺牲自我的圣母 画像等。
格尔达画中的女模特儿则有别于此,即使浓妆艳抹,也不会予人放荡感。受惠于当时的潮流,化妆品商赫伦娜鲁宾斯坦创造了粉红色的粉底,完全改变了当年的化妆基调。随着当代妇女的传统形象受到影响,大众也相对地容易接受格尔达的画风 ── 模特儿都浓妆艳抹、满身时装,透过一种前卫的眼光突显出女性的美。
妆容与时装,当然地成了莉莉寻找自我的表面手段。但这些女装打扮和姿态,又有几分真的是莉莉个性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说,即使莉莉在“黑夜街”隔房学习舞娘搔首弄姿,偶尔还是会觉得舞娘那“白皙大腿朝前踢时多么诡异”,“上臂内侧因憎恨羞耻而发热”。所以在格尔达的画中,“初出茅卢”的莉莉虽然一如典型女性般姿态矫柔,但到了后期,莉莉在媚态之中又展露了点点率直,即使穿著高跟鞋,脸上挂着浓妆,她却索性把腿架在椅上,口里叼一根烟、手执一张扑克牌,正视观众;身后不再是华丽的背景,而是邋遢的室内。一切像在跟你说:即使我再美丽,我也会吸烟、会赌博,会啜一口桌上的威士忌,但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人。类似的画作在后期愈见愈多,也让人感到画中人渐趋从容不迫。
电影中莉莉经过第二次手术后便离世(根据资料显示,她经历过5次手术),而格尔达在莉莉死后仍然未停止过莉莉的人像画作,她用爱同时接纳埃纳与莉莉;用时装和派对来滋长她,再以画笔让莉莉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