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室2】《眼泪的秘密》也可做音乐治疗?

撰文: 张碧尤
出版:更新:
眼前这个“小伙子”,就是专业注册音乐治疗师何显斌。(马熙烈摄)

今日约好了的音乐治疗师,就是眼前这个戴著黑色胶框眼镜的年轻人,背一个大结他,狼狈地拖拉著放满乐器的旅行箱,实在令我有点意外。音乐治疗师Pan(何显斌)作自我介绍时,亦尴尬一笑,“我都担心自己外表不够权威。”正正因为这个“不够权威”的样子,配合阳光笑容,未拿出乐器,已有种治愈感。Pan随意在结他弦线上扫几个chord,四周马上溢满轻松动人的旋律。

Pan其实已经担任音乐治疗师6年,他在美国读高中时参加交流计划,期间偶然接触到音乐治疗这个学科,“我自小就很喜欢音乐,又希望将来的工作可以帮助他人”,音乐治疗刚好结合了他的兴趣和志向,于是在大学时报读冷门的音乐治疗。

形容音乐治疗为“冷门”并不是要贬低其价值,只是因为音乐治疗在全球各国都不算为人熟悉,而大部分本地治疗师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修读课程、注册,再回流返港执业。而全职治疗师更廖廖可数,一般治疗师都以freelance形式接工作。Pan亦不例外,除了个别个案外,他一般获社福机构、学校邀请,开办音乐治疗小组,服务对象包括特殊学习困难学生、情绪受困人士、精神病康复者等。

访问当日,我故意向他“挑机”:“吴若希的《眼泪的秘密》如何在音乐治疗中应用?”他快速拿出ipad扫过歌词清单,向我展示《眼泪的秘密》的歌词,反问:“你认为这首歌的歌词题材是甚么?那句歌词最让你产生共鸣?”他解释:“协助受助者以歌曲、歌词分享个人经历、感受,比考据用哪首歌更重要。”

最后他提醒我,在失意时自行听歌想舒缓情绪,可能会有反效果,像伤感时再听伤感的歌,就让情绪更坠入谷底,这时,有治疗师作适当的引导就可发挥作用。这一刻,音乐治疗师的专业形象在这个“小伙子”表露无遗。

何显斌 Profile:

香港创意艺术治疗中心创办人之一,担任注册音乐治疗师6年。去年联同3位同业撰写本地首本音乐治疗个案分享书籍《音乐‧殊不简单》。

香港创意艺术治疗中心

香港音乐治疗协会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