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题】14岁追寻跳舞梦 开明父母为女移居加拿大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应否让孩子在小学后继续学跳舞?”这也许是不少父母内心的困惑,一来想孩子专注学业,以升上大学为重要目标;二来跳舞亦不为学术界及社会所重视。要把一直视为兴趣班的舞蹈,转化为艺术一种的高度,又同时获得父母支持,让孩子把跳舞成为职业之路,这一切一切,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今年14岁的Sara与妈妈一同由加大拿回港,她们是为了参加8月中由一个本地舞蹈学校举办的第四届大型国际芭蕾舞比赛。Sara自3岁开始学跳舞,直到升中一那年向妈妈表达“自己想做一个舞蹈员”,并希望跳出香港的愿望后,父母决定移居加拿大,让女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专注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芭蕾梦。摄影:余俊亮

妈妈只是在小时候学舞两年,我们邀请女儿教妈妈摆pose时,两人开怀地大笑起来。
父母不应剥削小朋友的发展空间,尽量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成长吧。
Sara妈妈
妈妈明白加拿大着重小孩的兴趣发展,除可专注学舞外,舞团较多,出路发展亦比香港好些。

妈妈两边走 为求女儿快乐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亦有些父母希望儿女完成他们儿时的梦想,让孩子上不同的兴趣班。因女儿喜欢跳舞而举家移居至加拿大的Sara妈又有怎样的看法?她笑说:“有什么寄望?并没有希望她要成为哪一项专业人士,我只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会帮助别人、懂得与别人相处的乖乖女。”此刻,女儿Sara在舞室内自由自在地跃动,妈妈也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像是守护者一样,家有小舞者,父母该如何扮演孩子的守护者?

妈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以前是前线工作人员,现在主力做行政,更要“两边飞”,来回香港与加拿大,每两个月回港两三个星期处理事务。其余在加拿大的时间,则陪伴女儿上学,每天载她跨越100公里的路程到学校上舞蹈课;亦与她来往香港、加拿大及美国,参加不同的芭蕾舞比赛。她笑说:“她有兴趣就会尽力支持她,今年的2至6月也去不同地方比赛。希望她能从中吸收经验,我们亦教她比赛不要看重奖项,与自己比赛才最重要,这些价值观是需要很清楚。”

Sara的筋骨比较硬,每天拉筋的时间亦比别人多。

女儿热情没半点减退 名校老师也支持

Sara自小学习钢琴、画画及芭蕾舞。她一直认真地倾听着妈妈的分享,当我问她为何喜爱舞蹈,她便笑说:“很难说清楚吧……初时是喜欢芭蕾舞的服装。不过因为幼稚园时,老师用讲故事、轻松的方式,让我们自然地跳起来,令我渐渐产生兴趣。”妈妈此刻立即分享她小学的故事,原来Sara在小学的周记簿内,每星期也是写关于自己学跳舞的事情,即使同时学习其他艺术,她只专注于分享舞蹈的事。学舞不久后,她曾到北京比赛,意外获得群舞组金奖,从此提升她对舞蹈的兴趣和自信心。

平时怕丑内敛,换上舞衣后却流露出自在自信的表情。

直至小学二年级时,她的班主任向妈妈鼓励说,如果有机会便让女儿继续跳下去吧。升至五年级后,亦有老师向妈妈说不要浪费女儿对舞蹈的热情。妈妈笑说:“其实这是很奇怪,因为她的学校是比较著重学术,想不到老师们一直支持女儿向舞蹈发展。”Sara就读一所传统名校,Sara对舞蹈如此专注,每天坚持完成功课后,才到舞室练舞约3小时,独立处理和妥善地分配时间,跳舞之余,亦保持学业成绩,作为父母看见女儿的毅力,又怎舍得熄灭她对舞蹈的热情呢?因此,在决定出国学舞及升学前,Sara亦会在暑假期间前往加拿大参加一些芭蕾舞暑期班,了解当地的舞蹈文化。她亦曾获跳舞老师Ivy推荐至多伦多一所业余俄罗斯芭蕾舞学院进修三周的暑期全面舞蹈训练班,每天超过5小时训练,让她接触不同的舞蹈文化及特性,她对舞蹈的热爱和投入,不止感染了父母、老师、甚至担心跳舞而忽略学业的爷爷嫲嫲。

Sara以跳舞成为职业的梦想从没有犹豫,反而愈大愈坚定。
不同岁数有不同的潜能发展,错过了小朋友的某些阶段便不能再挽回。
Sara妈妈
Sara在玩乐中展示出与跳舞不一样的挑皮表情。(Sara妈妈提供)

明白小孩发展需要 适当土壤茁壮成长

如今Sara除了基本的学科课堂外,每天花5小时上芭蕾舞课,当地亦有专业的脊医跟进孩子的成长是否正常。妈妈说:“加拿大的教育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因为过了某个发展阶段便会错过一些事情。每个小朋友也不同的发展阶段,11、12岁是发展艺术、体能,由其是跳舞是物理上的需要,锗过了便错过。”学校亦会教导家长及小朋友,如何理解跳舞会用上的骨骼及肌肉,亦会教小朋友营养,如何作出饮食管理,如比赛前要吸收多点高纤食品,零食尽量少吃。

Sara向我笑说,虽然少了时间与香港的朋友聚会,但她当时明确地向妈妈说出在加大拿跳舞的原因,是因为加大拿的教育不像香港一样,可以专注地享受学舞的生活,希望在正式加入芭蕾舞团练习前,能参与不同的赛事,汲取不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