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设计比赛为何重要? 奖金以外的支援:人脉、名气、国际舞台
今年的《国际羊毛标志大奖》(International Woolmark Prize)亚洲区决赛将在7月12日于香港举行,而作为东道主,在20位亚洲区的入围参赛者中,就有3位来自香港。胜出者将获得丰厚奖金外,作品更有机会进驻国际名店及时尚网站售卖。相比实际的销售利润,品牌名字能够冲出本地踏上国际时尚舞台,对于许多独立设计品牌来说,都是梦寐以求、而且极为重要的一步。刻划当代时尚的重要人物像Karl Lagerfeld、Yves Saint Laurent、山本耀司等等,都是从不同的时装比赛中冒出头来。摄影:潘思颖、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插画:加菲
踏上跳板的第一步
《国际羊毛标志大奖》成立于1953年,目标不单是发掘新晋设计师,更是为了推广羊毛物料的运用。比赛的公信力建立于1954年,长达半世纪的时装界宿敌Karl Lagerfeld与Yves Saint Laurent正是同年参加此比赛,彼时仍然寂寂无闻的Lagerfeld和Saint Laurent分别于大衣组别和裙装组别赢得冠军。自此,数十年来《国际羊毛标志大奖》发掘出无数知名设计师,最近的例子包括比利时出身、以伦敦作基地的Christian Wijnants及纽约潮流品牌Public School的组合Dao-Yi Chow(周道一)和 Maxwell Osborne。
7月12日,《国际羊毛标志大奖》将于PMQ元创方举行2016至2017年度的亚洲赛区决赛,来自亚洲各地共20位的时装设计师会展出作品。国际羊毛局香港区总经理黎锦祺表示,《国际羊毛标志大奖》对时装设计师而言,有极高和特殊的地位:“《国际羊毛标志大奖》历史悠久,在国际时尚界享负盛名,有公信力(专业评审包括英国著名设计师Christopher Raeburn及美国版《Vogue》的资深高级编辑Andre Leon Talley等)和极高的媒体曝光度,这些固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运用羊毛的知识和技术,让设计师可以有更多发挥的可能。当然,我们提供得奖者不错的奖金(分区冠军奖金约30万港元,国际总冠军奖金约60万港元)。总冠军的作品更会在我们的零售合作伙伴,如纽约精品百货Saks Fifth Avenue和时尚购物网站Mytheresa.com等销售,知名度必然大大提高。”
比赛的重要性►
独立、年轻设计师没有大财团的支持和业界的人际网络,面对愈来愈全球化、激烈的竞争,比赛不只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名”的捷径,更是品牌发展最直接的阶梯,给予新晋设计向上爬的机会。
与媒体携手合作►
主办单位需要与各大媒体有着紧密关系,甚至拉拢媒体成为合作伙伴,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比赛的曝光率与公信力,对参赛者来说也是一种吸引力。像美国时尚协会与《Vogue》的合作便是完美示范。
公众参与►
时装比赛绝不是小圈子的游戏,透过具创意的展示方式提高公众参与度,让时装比赛成为城中盛事,作品固然能引起公众关注。
人际网络►
除了奖金,参赛者更受用的是透过比赛所得到的人脉。无论是业内权威还是时尚买手,对于新晋品牌都是长远受用。
与业界紧密联系►
主办单位需要与时装工业紧密联系,经营互相合作的紧密关系,例如将业界的专业人士引进比赛当中作评判或导师。这不但可以为比赛增加“分量”与号召力,同时也可为参赛者提供不少专业知识。当然,实际的金钱资助(如冠名赞助奖项)是最直接的帮助。
知识与经验►
透过参加比赛,参赛者可以近距离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接触,从此可获得宝贵经验,以及第一身的专业知识。
曝光率与知名度►
参赛者透过比赛最直接的得益,也包括媒体上的曝光率与知名度,这方面也与主办单位的号召力、联系网络有莫大关连。像《CFDA/Vogue Fashion Fund》的入围者几乎必定得到美国版《Vogue》的报道,对小型品牌而言,是最低成本而最大效益的宣传。
后续专业指导►
比赛必须为参赛者提供足够的后续支持,如《LVMH Prize》就为胜出者提供长达一年的指导,当中包括品牌营运、知识产权、形象与市场规划等等,以扶助年轻品牌成长。
进一步发展机会►
无论胜出与否,参赛者都应该可透过主办机构获得更进一步发展机会,例如《LVMH Prize》中就有不少品牌对参赛者进行工作与实习挖角的例子。
《Woolmark Prize》入围香港设计师Six Lee
胜出比赛下一步如何走往国际?
作为首位(2009年)毕业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Antwerp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的香港时装设计师,同时是其中一位入围今届亚洲区决赛的香港设计师Six Lee却认为,大会的比赛规定对他没太大影响。“必须用羊毛创作对我来说反而不是难度。因为我本来就是希望把英国式传统西服剪裁结合柔和色彩、独特轮廓的各种玩味元素,用羊毛是必然的,他们提供了许多技术上的支援,帮助了我很多。”
位于观塘区新型商业大楼的羊毛资料中心,本年4月才刚落成,欢迎业界人士以至公众交流。大会希望透过比赛和教育等方式,推动设计师对羊毛有更多和更好的使用,同时令大众对新晋设计师和羊毛物料有更深和更新的认识。
比奖金更珍贵的人脉
Six Lee毕业后一直以香港及比利时作为创作基地,原因是要透过比利时的网络,将品牌与国际市场接轨。个人同名品牌在2011年成立,在行业中算得上是薄有名气,即使如此Six Lee仍然决定参赛,除为了非常实际的奖金,还有比赛能为品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小型品牌来说,其实需要全面的帮助。当然资金对我们发展很重要,但能够透过比赛认识重要的评审和传媒也十分关键,在时尚世界一切都是关于联系。这次得到Woolmark方面的安排,认识到Barney's百货公司的buyer,与我分享了很多经验。”
《Woolmark Prize》入围香港设计师Meiyi Cheung
专业指导 千金难买
另一位入围参赛者、品牌WHOSTHAT创办人Meiyi Cheung(张美仪),也有类似的说法:“做一个品牌,不光是一个设计师,背后有生产、采购、物流、管理、市场推广……统统都是team work,设计得好未必能卖出去。现行很多设计比赛都只是短暂的,对年青设计师来说有鼓励作用,有才华认受性,但支援实在不足够。外国其实有好多比赛已经成为一种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有宣传作用,但有更多实际的帮助才有用,包括金钱、mentorship、帮设计师建立一盘生意,这样才会sustainable(持续)。
本地有一个《香港青年设计才俊奖》(DFA 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比赛是不错的,而且不限于时装设计,得奖者好像还有50万元奖金,Kay Kwok(郭子锋)也得过,用作到外国实习,回来可以再带动香港业界的发展。但只限年青设计师也是可惜的,因为有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往往只欠一点支援,却其实有实力开展一个品牌,因此不设年龄限制的《Woolmark Prize》是值得欣赏的。”
更正︰《01周报》第18期C03版,文中提及的邓达智先生,并未担任“香港青年时装设计家创作表演赛”(简称YDC)嘉宾评判,特此更正。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