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过度活跃”,旁征博引

撰文: 梁伟诗
出版:更新:
《迷城舞影》 作者:洛枫  出版社:点出版有限公司

表演艺术评论人,一直是文化艺术圈子里的稀有动物。个中关窍在于“表演艺术评论”,通常涉及非常庞大深厚的专业“诠释和评价”的背景、技艺和判断。刚获艺发局颁发艺术评论界“艺术家年奖”的洛枫,在2015年出版《迷城舞影》舞评集中,从〈女娲炼石的舞姿: 舞评写作的理论与实践(自序)〉的艺评入门、〈舞评示范〉,到末篇〈我是艺评人〉的身份意识,都在在展现出《迷》一书中既是一名舞评人的自况,也是如何实践“论述权力”的文化体现。

《迷》是洛枫多年来舞评文章的选辑,同时是她对本土与国际种种舞蹈文本的反思、诠释和回应。它们有的脱胎自著名文学作品、有的是性别论述的倒影、有的深怀香港情志、有的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一系列关于香港环境舞蹈,及海外著名舞团名作如云门舞集和翩娜.包殊的作品等。《迷》实在非常贪婪、纵向横向地系统化梳理了香港舞评人不得不“过度活跃”的观演经验。

最具“洛枫本色”自是一系列对专业舞台/剧场/舞蹈概念的旁征博引。如援引欧洲表演艺术奠基者Rudolf Laban的“舞蹈剧场”形构,来探讨陈敏儿《墙44》舞蹈与戏剧元素的轻重问题;马才和《昏迷2》的悬浮舞蹈场面,令人联想起西西的“浮城”意象;《直言不讳》与《拼图》则被看出带着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中,身体与情绪之间回响激荡般的微妙反应。“番外篇”更拆解台湾无垢舞蹈剧场的“仪式剧场”如何模仿动物的祭仪、云门二《断章》的“重复”和“解构”美学、翩娜.包殊《康乃馨》的性别权力游戏、艾甘汉《思想伊戈》的星状结构如何散射出过去百年欧美文艺思潮等等。因此,《迷》不仅仅是“舞评示范”,也是一次重要的“洛评示范”。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