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本】《Eat Pray Love》来趟心灵之旅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现在小帕的生活过得简朴却丰足。(受访者提供)

小帕(Angie P)是演员、导演、健身教练、专栏作家及编剧,但她最喜欢“健康纯素推广者”这身分。7年前她患上子宫内膜癌,她因此改变饮食习惯,后来癌症痊愈,她的生命就此彻底改变。

她自言:“你无论如何想像不到,从前那个人就是Angie。”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她,奉行美式肉食主义、对健康饮食无感;曾任酒店集团公关管理层,打扮华丽,出入的地方美轮美奂。“食靓嘢,饮靓酒,四出应酬。”

现在的她,恍若新造的人,脱胎换骨。

“现在的我可以做回自己,返璞归真,(穿上)波鞋T恤牛仔裤就出门。从前行街购物是我的嗜好,现在已没有购物欲,(发现)一个人需要的原来好少。”她将不需要的衣服、鞋子、手袋、琵琶、多年来保存下来百多本书等,都捐出去或送给朋友。“身外物少了,人都轻松多了。”

她形容自己现在有如返璞归真、脱胎换骨。(受访者提供)

小帕介绍对她而言很重要的书 ──Eat Pray Love,Elizabeth Gilbert

“我与她(作者Elizabeth Gilbert)的经历很相似,都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女强人,公式化地生活,不知劳碌为何;直至生命发生转捩点,生命完全改变。”书中的Elizabeth Gilbert去过意大利、峇里、印度,经历不同的事,有所感悟。“从前的我只想着自己,想买到大屋、生活无忧。人生中经历几个转捩点,患上癌症是最大的转捩点,其他转捩点则发生在旅途,遇见不同的人,心又再调一调节,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我。我一直希望推广纯素生活,因为这不但对人好,对动物、对环境也好,我觉得这是很美丽的事。”

从小已四处旅居的小帕听见“漂泊”,很有共鸣,“漂泊,形容得真好。即使身在香港,我也四处漂泊。”2011年回到香港的她,在Darizi Magazine写过一篇关于《Eat Pray Love》的文章。经历几年来四处漂泊再回来的她,对生命的体会比从前更透彻:“对于爱、灵性与生命,我所知甚少。自从在佛寺禅修及在灵修中心当义工,我渐渐明白,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在。将ego(自我)放下,麻烦也会远离我们。”

《Eat Pray Love》对小帕而言是很重要的书。(受访者提供)

小帕最喜欢书中这段节录,它深刻地描述了她的状态……

I used to have this appetite for food, for life and it’s just gone. I want to go some places where I can marvel at something.
《Eat Pray Love》
这本书小帕珍而重之,用学校的包书胶包着,书页和封面都已经发黄。小帕说,四处漂泊时都一定以它傍身。(受访者提供)

书中得来的感悟

“我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生活,很多时候为了三餐,做自己没兴趣的工作。奇妙的是,工作往往占一天中最长的时间,但我们都乐意被它煎熬。加班、挤车和刻板的生活都好像正常不过。但因工作经常超时,压力过大而病倒,感谢你的是医生,而不是你的老板。这个现实普遍得很令人懊恼。可能因为香港人的文化是以稳稳定定、以主流为目标,也可能因为香港楼价惊人,我们要向地产恶霸低头。但如果金钱不是考虑因素,那你会选择做什么?画家、钢琴家、驯马师、摄影师、舞蹈老师、咖啡店老板?”

“一般人和他们的父母不会赞成子女选择收入不高、不安稳的工作。这取态重点在于‘主观感觉’,但中国人不是说‘行行出状元’吗?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应该从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开始,不管是演艺、运动或园艺。人的一生里工作占了几十年,人生苦短,要活得健康,活得痛快。爱情比工作有风险,但我们仍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去追求爱情的刺激和完美。如果把追求爱情的傻劲放在自己的理想上,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吧?我小时候觉得读法律,爸妈会开心,自己也有一份稳定工作。后来,转换很多不同行业,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做回现在的工作 ── 流浪、写作和电影。有时候一个像Elizabeth Gilbert的心灵之旅,可以让妳看看外面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世界。

“幸福是来自愿望跟现实一致。爱情是,工作也是。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