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m起动】寻找身上自知与不知的痛

撰文: 余婉兰
出版:更新:
水池作为资深舞者,她的身体经验值丰富,可以将身体解构,把“元素”抽出来,简单如呼吸、重心、憋气等。(沈君翰摄)

今次参加“形艺祭——迎接晨曦身体工作坊”的学生当中,有中学老师、儿童戏剧导师、自由工作者、表演系及舞蹈系的学生,年轻人到中年人都有。导师水池曾担心最后没有人会来上堂,毕竟这段晨曦时间(清晨4时开始)对城市人而言,看似严苛。她说,有七人参加,算是不错。

在每次课后的分享环节,让师生八人围拢,分享身体各种自知与不知的痛,才发现,原来每人都有不自知的“伤”。

静态的人,身体运转与认识自我存有屏障,须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才可张开。(沈君翰摄)

Vicky:

她的体型算比较壮,身体的重量常让她感觉疲累,俯伏时,肚子总顶著她。上完第一天身体课,手几乎拿不起重物,总在抖。但到了第三天,她的身体状态逐渐变好,下课后感觉清爽。

“对,你第三天的状态比较好。”水池说。“你们感到那种酸,不是瘀酸的那种酸,而必须把它重新运转起来的酸,麻麻酸酸那种。你们那种是死酸,因为平常压得太紧。”

华欣:

喜欢身体压到疼痛,这代表训练产生效果。她如此形容自己:“不怕痛,很能吃苦。”然后,陆续有别的学生分享他们对痛楚的“嗜好”。

“有的东西不是局部,而是互相牵扯,不怕痛并不代表错。但如果这把你扭曲了,就会迷失,只能往痛觉或感觉走。”水池解释。

凯文:

重心总歪向一边,腰椎也是,他感觉左手永远也跟不上右手,左边像是残废,因为内肌伤透了。“有伤前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运动,从没有动起来,直到要做表演,才发现伤患。”他是在学校主修形体表演,却没有仔细探究伤患因由。

水池老师指,原来身体就像感情一样,是有剧本在,有记忆在。她告诉凯文,出现了一个伤患,就是告诉你需要平衡,而且必须处理你的伤患。

Emily:

在4天3夜的工作坊哭过几次,家庭与工作的压力令她长期失眠,这些几天是她这么多年来,睡得最沉的日子。身体像对她说:“你忘了我很久,现在终于来找我。”她重新觉察,原来身体为她支撑多年。

每个学员包括Emily也知道,4天的身体训练无法带来彻底的改变,毕竟身体需要长期耕耘,重点是学习与身体沟通,尝试专注在身体。

身体课是从脊椎练起,以此为起点,你发现身体原来有很多发展。(沈君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