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禁森严被批开放性丧失后 清华大学宣布增加公众参观名额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近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内地著名学府门禁森严,被舆论批评是已与社会隔离,开放性丧失。不过1月1日元旦日,清华大学宣布即日起与北京大学师生实行互通,并增加公众进校参观人数,同时将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常态化开放。

清华大学通过官方微信等渠道发出公告,宣布即日起与交流合作紧密的北京大学实现师生畅行互通,校方将在当事人同意后,向对方提供身分证资讯核验权限,逐步实现身分长期报备。而在资讯核验权限互动前,清华师生员工可凭新版学生证、工作证、校园卡经过人工核验进入对方校园。

清华还将提高周末、节假日社会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人数,由8000人增至每日1.2万人以上,并将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保持常态化开放状态。

清华大学元旦日宣布即日起与交流合作紧密的北京大学实现师生畅行互通。(视觉中国)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大学需安检才可进入校园,且对限制公众入校人数。由于不满出入校园要查证,认为大学自由出入天经地义,北大副教授李植更常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入校,多次与校门口警卫发生摩擦。对此,北大早前回应表示,在确保校内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前提下,北大正在持续推进校园有序开放,适时调整政策,使进出校门更加便捷、快速。

《香港01》曾刊文批评,大学管理者认为不开放校园,就能把所谓的风险屏蔽在校园之外,但实际上这么做的弊端会更多,等于将大学与社会进行了割裂,“殊不知,封闭意识就是这样养成的,开放思维就是这样消失的。这可是中国最令人神往的两所大学,应该各方面引社会风气之先的清华与北大”。文章认为,大学本身是不应该和社会脱节的,大学需要从社会上汲取养分,需要与社会沟通交流,对国民市民来说,进入大学参观、与大学接触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国民素养的过程,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