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拟立法规范户外广告招牌杜绝“千店一面” 网民批朝令夕改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城市内高楼大厦乱设广告招牌,影响市容,北京市在2017年就展开“整治天际线”行动,拆除市内户外招牌,更严格规定招牌的材质、风格、色彩、尺寸。不过,有关做法一直引起争议,有人更直言招牌设计风格一式一样,犹如失去灵魂。
北京市近日拟立法加强招牌管理,将几年前统一招牌设计的决定推翻,明确管理部门在编制规范和设置管理时,应充分考虑辖区内不同区域功能和风貌特点,避免“一刀切”,防止招牌“千店一面”。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第二十六次会议周三(25日)召开,会上对《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草案)》进行一审。草案提出,区城市管理部门应根据辖区内不同区域功能和风貌特点,组织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招牌设置规范编制,并对外公布相关规范,为招牌的创新性设计提供空间,避免区域内招牌的同质化。

《条例》草案规定,招牌的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与其载体风貌、周边景观相协调。设置招牌亦需遵要守规定,包括不得在建筑物顶部或超出建筑物外轮廓线设置;不得在违建物、危险设施等上设置;若搬迁、退租,招牌的所有人应及时拆除招牌。

《条例》草案明确,北京部分区域禁止规划、设置商业户外广告设施,包括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故宫周边、钓鱼台国宾馆周边、军事机关、文物保护单位等。同时,安装电子显示广告屏需严格遵守设置规范,违例者最高面临罚款1万元;除了巴士车身可设户外广告,其他车辆一律禁止,每辆车可罚款5000元,若影响安全驾驶,可由公安交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上海常德路亦曾要求统一招牌,被网民嘲笑“墓地风”:

《条例》草案提出后,随即引起网民热议,2017年北京曾依据新版《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举行“亮出天际线”行动,大量清理“不符合规定的广告牌匾”,许多店铺使用数十年的牌匾也被拆下。这一行动当年即曾引起许多非议。

不少网民是批评当局政策反复,调侃称“改来改去真有趣”、“领导在换,领导的品味也在换”、“过段时间,招牌和隔壁一样就算违法”,直言政府根本是朝令夕改,自打嘴巴。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