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拆万块天际线广告牌 环时:民众反感“运动化”社会治理行动

撰文: 杨青之
出版:更新:

继大兴火灾后大范围清理违建住户,北京市整治城市行动继续,进期又开始整治天际线,拆除大量招牌。这项行动同样引来争议,被指存在欠缺沟通、一刀切。 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再度发文评论称,很多人不喜欢“排浪式”,“运动化”的社会治理行动。

北京市进行亮出“天际线”行动,《光明日报》大楼的标识被拆除。(视觉中国)

高楼大厦顶层与蓝天的相接处被称为“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多次明确提出“要还北京一个美丽的天际线”,11月27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3部门发布通知,全面清理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物屋顶、墙体上的广告招牌,以打造“视觉清朗”的城市天际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招牌也被拆下。(网上图片)

其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12月8日表示,天际线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企业和单位已经自拆、帮拆了1.4万块各种招牌标志。 拆除工作仍紧锣密鼓进行。网上流传的图片显示,除了很多百货商店被拆,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4医院、腾讯视频等多个大型单位的招牌也被拆下。

民众反感“排浪式”“运动化”的社会治理行动

大规模拆行动引发争议,有民众称招牌拆除后给居民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约个人都找不到标志性记号了。”胡锡进认为,抱怨因某个标识拆除而“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大概是编段子的牢骚话。 不过他也指出,在为保护天际线而治理广告牌的问题上,很多北京人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而是他们不喜欢“一刀切”,不喜欢“排浪式”“运动化”的社会治理行动。

胡锡进近日连续通过“单仁平”等笔名对北京市多项行动。他12月9日在《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北京的天际线之争为何如此牵动人心》提及上述观点。 文章指出,北京新的治理行动在方向上无疑是进取的,“体现的是这座城市管理者有所作为的强烈意愿。”然而胡锡进也提及舆论的不安和很多意见不容忽视。

百度的大楼招牌也被拆下。(网上图片)

舆论质疑拆招牌未经听证

此次北京拆除招牌后,舆论质疑类似公共政策应该经过更多的论证,进行沟通并考虑利益攸关者的利益,并且进行听证和其他程序,遵循法规和现有的民事合约和经济安排。

虽然北京是中国首都和交通中心、各种流动性的中心。但胡锡进认为,认为北京发展规划需要在“完美的北京”和“公众希望的北京”之间达成平衡。“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后者应受到更多重视和尊重,人们很不希望为了前者而牺牲后者。”

北京市政府对招牌的设置十分严格,如每栋建筑物要求“一楼一标”,悬挂位置应在楼体3层以上,距离屋顶线不小于0.5米,而招牌的字体大小、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规定。

中共党媒《人民日报》评论称,摘除过程也要考虑到社会承受力,质疑北京政府的规定是否过于严苛和死板。 而胡锡进最后指出,规划不仅是政府的也是民众的,呼吁相关过程合情合理合法并确保程序正义。对相关批评,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千龙网”则报道称,城管委将加快重建工作,争取拆除和规范重设同步。